老谢白话:吉利收购沃尔沃带动民企走出去


 

老谢白话:吉利收购沃尔沃带动民企走出去

 

【背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是覆盖全国33个省市区、150个中心城市、最具传播影响力的财经广播节目!

“老谢侃车”是《老谢白话》系列财经节目的汽车类子栏目,《老谢白话》创办于2001年,是业界迄今唯一的全媒体传播个人品牌,涵盖了广播版、电视版、网络版、手机版和报刊版等媒体传播路径,包括了涉及大财经各领域的脱口秀、11高端访谈、沸点新闻点评等传播形式。

 

【观点】——要明白“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核心战略!另外就是海外并购需要一种巧实力的策略,即“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双管齐下,才能获取战略实施空间!

        ——中国的企业家不仅要有“走出去”的战略前瞻,而且更要有“走进去”的智慧和耐力,用换位思维诠释参与全球化中的当地化(本土化),变“落叶归根”为“生根”、变“抄底”为“卧底”、变“挣钱”为“生钱”!

 

 

主持人:车谭趣事、轻松演绎、业内名嘴、幽默点评,以下进入今天的《老谢侃车》,有请特约评论员谢卫列。老谢,你好! 今天带来的话题是冷门还是热门?

  谢:今天的话题叫“吉利收购沃尔沃带动民企走出去”!这个话题属于不冷不热,或是有冷有热的话题!大凡过日子,尤其是请客吃饭,总是有冷菜有热菜,这才是一桌宴席呀!

主持人: 打住!好么,要不是我,今个儿的节目成美食节目了,咱们言归正传吉利收购沃尔沃确实不是什么热门话题了,甚至这些日子有点儿冷的意思,怎么一下被你又老话重提了?

  谢:噢,是这么回事!昨天有消息讲说吉利收购沃尔沃短期内很难达成协议,收购计划可能会延期。于是吉利的发言人表示对此不予置评,同时表示收购事项进展顺利,如期将在3月底签署协议。      

主持人:俗话讲“好事多磨”,本来就是蛇吞象,是否延期达成协议也要看缘分。对了,老谢,你怎么看这场博弈?

  谢:吉利收购沃尔沃目前卡在了福特会不会把原来与沃尔沃共享的技术平台与吉利共享上,如果拿不下技术平台,那么这场收购将前功尽弃;另外一只虎年的“拦路虎”就是融资,吉利收购沃尔沃需要14至21亿元不等的美元,虽说有中国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乃至高盛集团的“辅助”,但仍令人有所担心。但总的评价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终成定局,至于说能否修成正果,让沃尔沃焕发出又一轮生机目前尚难以乐观。

主持人:老谢,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几年特别盛行,有人甚至形容说中国企业“跑出去”,在这一趋势下究竟怎样看待海外并购这盘“大餐”?

  谢: 一言以蔽之,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潮中必须树立一个核心战略,建立一套基于核心战略的实施策略才能应对着一潮流的涌动——首先、中国的国有、民营企业家应当把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放在战略“提前角”的突出位置,这就是“和而不同”!2000多年前孔圣人就讲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所以这十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胜少败多、屡战屡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企业文化的交融粘合度上出了状况!商业部的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海外并购205亿美元,总损失却超过290亿美元!

        根据美国麦肯锡的统计,过去20年里67%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以落败收场,说一千道一万,关键不在人家算计咱们的技术陷阱、劳工陷阱,税收环保陷阱和国家利益陷阱,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自身!没有国际化视野、没有全球化管理经营法律人才,没有在当地本土化的扎根意愿,总想着借收购的名义变融资为撤资把人家的家当全搬回家来,这种植根于潜意识的小农意识一旦成为决策,必然导致文化上的冲突,所以“抄底”说法不值得提倡,要明白“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核心战略!另外就是海外并购需要一种巧实力的策略,即“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双管齐下,才能获取战略实施空间!中国的企业家不仅要有“走出去”的战略前瞻,而且更要有“走进去”的智慧和耐力,用换位思维诠释参与全球化中的当地化(本土化),变“落叶归根”为“生根”、变“抄底”为“卧底”、变“挣钱”为“生钱”!

比如讲吉利一方面要放下身段与工会协商,保障员工权利,依靠软实力的温情主义攻心为上,以人为本对进行工程师们的感化,另一方面要强调融资、技术后续研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硬实力承诺与运作,让“巧实力”成为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一种可持续性的战略步骤!

主持人:眼下国企似乎在各个领域都大显身手,除了垄断性能源之外,在各地房地产的“地王”中有不少国企的影子,那么日益活跃的民营企业如何在海内外的夹击中求得发展的空间呢?

  谢:中国有句成语叫“小题大做”,这个成语有个悖论叫“大题小做”,在国企集中于海外能源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并购时,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应当在大环境下从小做起,从IT、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或物流、加工、教育、商业等新兴产业或下游产业链上找地方下手,像李云龙似的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亮剑”。比如中小金矿、中小能源开发项目、教育机构收购、合作办学等等,我看到的数据表明: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平均每个项目在1300多万美元,并购对象主要也是欧美当地的中小企业,而且这些并购往往是利用并购后的技术、品牌优势与中国市场需求相融合,而不是为了绕开贸易保护壁垒,只在海外市场发展!因此,只要找对了路径,按照“和而不同”的战略,用“巧实力”策略去转作,衬以降低交易风险的专业化团队——商务、财务、法律、政府媒体关系、环保、知识产权保护透彻了解的团队,就可以规避国企“走出去”时各种隐性风险成本,尤其是政治风险——因为欧美等国对国企准入有各种限制。总之掌握“时间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时间窗”是个航天术语,它是指在最合适天气条件下发射火箭卫星,这种机遇稍纵即逝!普华永道预计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有40%的增幅!

主持人:噢,我知道了,在此也做个预告吧——下周二(3月23日)我们央广经济之声18:00至19:00的《经济观点》专栏将由来自商业部研究海外并购的专家与2010年中美企业峰会的沈群主席进行一场巅峰对话,对于广大听友,尤其是准备走出去的民营中小企业有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指导意义好,今天的《老谢侃车》就到这里,咱们下周五再见!

 

※  本文广播版见中国广播网在线循环收听;

※  本文电视版见4月4日旅游卫视“爱车空间”;

※  本文手机版见空中网(www.kong.net)“名家微博”;

※  本文网络版见本网汽车or财经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