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投资的估值


  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我们所持有的公司在波涛过后是否还能有优异的经营结果。短期的投票是受情绪感染的,长期的称重决定于企业持续赚钱的能力,我们的经济命运决定于我们所持有的企业的经济命运,自问:在未来的3~5年,我们所持有的企业是否可以赚到比现在更多的现金?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答案的大部分在于我们对于这些企业商业趋势的理解,少部分在于目前的估值。

   估值这个问题,前提一定是对于企业的理解。纵横古今中外,大的富豪不是会计,而是那些着眼于未来商业趋势的老板,估值最好的依据,不是PE,不是PB,也不是PEG,而是对那些或者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典收购案例和商业史的理解,企业的盈利(PE),净资产(PB),增长率(PEG)的分析都要建立在对于商业的理解:企业盈利的顶峰表现出的PE低,但是估值却是高的,因为不可能每年都是大丰收(钢铁、有色金属、矿产);

净资产高的未必就是美的,好的商业模式是轻资产的(个人的理解,轻实物资产投资的企业,指其拥有较好的无形资产,比如传媒的渠道优势,娱乐产业的资产投入依赖性不高,高技术产业主要靠技术与知识等无形资产,只要有市场需求,它就能产生高的收益。),因为它有强大的商誉,同样的利润结果,它需要的投入是最少的,最能抵御通货膨胀,中国的优质酒窖和天然的地理资源的净资产不高(传统白酒、旅游资源和某些公路),但却是优质的资产,银行的净资产高,相应的估值应该高?未必,要视银行的资产质量,高的杠杆特性决定了一个小的失误就可以断送一个银行,风险控制是一个银行的经营根本,即使是这样,对于中国,投资银行也是未来若干年回头看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因为银行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寄生于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如果看好中国未来若干年的经济(短期的波折是否可以改变中国的发展趋势?),就没有理由不投银行,但是,即使是再好的商业模式,也会碰到头脑发热的CEO,招行和民生银行在金融业的经营景气阶段的收购行为会在未来的财务报表里逐渐让股东意识到那些付出的金钱意味着什么;

增长率有两个天敌:行业特性和经营基数,即使沃尔马这种超级公司也有国内市场饱和的时候,而即使如中集这般优秀的经营也遭遇了行业的饱和,苏宁估计2010年领跑行业,那么,它的成长何时是个极限?或许它占领了中国大部分有消费能力的城镇之后,就是市值停滞的时候。

      投资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持续的跟踪企业的经营,我们能够理解的商业,就是我们应该去赚的钱,最终,我们也凭借这一点,渡过熊市,并珍惜和利用熊市给予我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