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


China Economic Review:上海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上海政府目前优先看重哪些方面?把上海发展成为一个金融中心是唯一的目标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目标?

  沈思玮:作为高成本的地区,上海面临产业外迁,经济发展放缓的前景,过去依赖于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拉动的经济增长无以为继。上海必须向经济高级化发展。

  采取的策略不外乎“腾笼换鸟”,借助于世博会的契机,进行产业的重新组织。如:造船业积聚到崇明、上大飞机项目、建设紫竹科学园区研发中心、开发崇明旅游区、川沙迪斯尼乐园等。

  上海的经济发展规划概括为“四个中心”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外贸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通过大都市圈建设强化其城市地位。上海强调新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以消化高成本,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开空间。

  鉴于高房价已经引起国人的普遍反感,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恢复到次贷危机以前水平,经济增长对于房地产的依赖大大减弱,中央政府很可能会出台实质性的抑制房价措施。上海作为房价最高的地区之一,将会首当其冲。

  China Economic Review:哪些类型的行业在政府推出的计划中将会受益最大?私企在上海投资发展的空间有多少?上海的经济是否太过于依赖政府投资?

  沈思玮:哪些行业受益政府计划不好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过去的历史表明,政府仅仅在于提供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对于产业计划并不内行。在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短期内出台了许许多多的产业振兴计划,其效果不好评判,也许仅仅可以看作是政府同意在这些地区或者项目上投入经济资源。无疑,这些经济资源肯定会导致某些地区、行业、企业收益,但很难以具体谈论。

  按照笔者的观点,私企将很难从这些项目中获益。能够从中获益的很可能是跨国公司与国有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体系是政府主导下的信贷体系,资本市场仅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不占主体地位。在这种金融体系下,符合政府投资偏好的国有企业通常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而私营企业由于很难得到金融资源从而被排除在经济发展之外。跨国公司由于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非常便捷地获得金融资源,从而与国有企业处于同等地位,甚至由于其产业上的优势获益更大。

  China Economic Review:作为金融中心,上海主要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沈思玮: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中国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二、金融发展限定过多,金融功能不足;三、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由于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上海目前只能作为国内金融中心,即使将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上海将仍然侧重于在岸金融中心。

  作为国内金融中心,上海面临金融功能不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困难。目前PE、VC在国内的发展迅速,都是金融功能不足的表现。仍然缺乏的金融功能,如:一、中小企业的融资;二、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等。

  虽然,上海迫切地想开设国际板股市,似乎仅仅反映了中国面临越来越庞大外汇储备的压力,并不符合国内金融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大的疑问。

  China Economic Review:已推行的政策对当地商业环境的提高有哪些成功点?

  沈思玮:有一位政协委员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醒得最早,起得最晚”。这句话可以很容易扩展到其他方面,特别是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而其对于经济或者商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其他商业环境方面,上海也好,中国也好,与国际惯例的差别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