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又一种“纳粹”?!
受益于学区房概念,地处中关村一、二、三小学学区内的房价取得了令人咋舌的上涨幅度,就连依70年产权计算只剩29年产权期了的老房子也被卖到2万3千多元/平米的价格。在这一区域,2万5千元/平米价格的二手房差不多也是基础价了。而同样在此区域内的非学区房,尽管其与学区房之间仅隔着一条马路,房子的新旧程度也不相上下,但这价格就因为“非学区房”而下降了1万元,二手房交易价格达到1万4千多元/平米。
让我们再来看看建成年代较近一些的学区房。位于海淀区巴沟村路的万泉新新家园,是
无独有偶,位于海淀区长春桥北
当然,这两个楼盘的价格之所以会获得如此大幅度的上涨并仅仅因为学区房概念,还包括其他很多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周围环境上的文化氛围,尤以学区房的入学条件为甚,该是其价格上涨的最重筹码所在。
深入思考这一现象,我们会发现,对这种学区房,既不能单纯怪罪学校也不能一味归咎于开发商,这其实是涉及到我们国家的教育行政、地产开发制度等多个因素组合而成的矛盾体,有教育专家也对此评价称:教育资源分配的过度不公是导致学区房市场畸形繁荣的根源所在。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区房的高房价,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非学区内原住居民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进该区重点小学读书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高价购买学区房,要么缴纳高额的赞助费。而不论是高达3万元/平米的房价还是如中关村三小高达3万元/年的赞助费,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难言之痛。这样,接着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有钱人才有去重点小学读书的可能,没钱人只能哪儿来往哪儿去了!这里,我在想,这是另一种“纳粹”?
当然,“纳粹”本身也没什么不好的,我们不是希特勒——优胜劣汰本来也是自然规律之一。重点是看纳粹的标准都包括什么,如果单纯以是否有钱作为纳粹单一价值选择项,那问题就大了,它只能加重我们的贫富差距,给社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问题与难以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