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温家宝透露,备受瞩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于今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这是一条期盼已久的消息,教改《纲要》征求意见文本在经历一年半时间的酝酿后终于与公众见面。对于这次公开征求意见,不少舆论不以为然,以为仅是走过场的“公示”——经过去年的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上百次座谈会,《纲要》也就这样基本定案了——可显然,从这次《纲要》制订的程序安排看,对于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求,应该比上一轮公开征求意见,更深入、更具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此前曾表示, 公示《纲要》文本会让社会公众了解规划纲要的思想与政策“是否合适”。
去年1月和2月,围绕教改《纲要》制订,教育部进行了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的工作,这被认为是开历史先河之举。其中,在1月第一次征求意见时,根据前期调研,确定了36个专题;在2月,集中就加强农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等4个方面的20个重大关键问题,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报道,截至2月底,通过互联网网站、电子邮件、信件、征文、中央重要媒体等多种渠道和形式,社会各界人士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
从第一轮征求意见之后到《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历时1年,其间,不时传来《纲要》制订的进展信息,包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但客观上说,究竟都有哪些意见,规划制订工作部门采纳了哪些意见;为何有的意见采纳,有的意见不采纳;哪些意见在取舍过程中产生激烈的交锋,等等,公众却无从知晓。《纲要》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可以视为对上一轮公开征求意见的一个“回应”,建言者可从具体文本中,看到自己当初所提意见,是否被采纳,采纳到怎样的程度。
但这远远不够。教改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以温总理在五次座谈会提到的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公平、倡导教育家办校看,就涉及教育举办权、管理权、办学权、评价权,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的重新界定。因此,充分的利益博弈,对于确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设计可行的改革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博弈不充分,就有可能出现改革中的部门权益保护问题,一些有利于教育发展却动摇部门权力的改革建议、意见,就有可能被屏蔽。也有可能出现改革在现实中推进面临重重阻力的问题。
将《纲要》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布,并真正再次征求意见,无疑有两重重要意义。一是进一步形成改革共识;二是在这样的改革共识之下,探索各方可接受的改革路径。为此,笔者建议,在形成改革共识过程中,有必要展开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讨论,让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学生参与到改革讨论中来,而不能让教育改革共识,包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教育去行政化、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等,停留在文本层面。虽然在纲要制订过程中,也举行有面向基层的座谈会,但参与座谈的人毕竟十分有限,而且那时还是单向听取意见的过程。另外,要让教育教改深入人心,基层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探索各方可接受的改革路径方面,则有必要在鼓励地区试点、推行渐进式改革这样的基本原则之下,发动各方力量,设计具体改革方案,并综合比较这些方案,出台有利于排除阻力、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案。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来说,在理念上,这早已体现在我国于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中,但在法律实行10年后的今天,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还是一大难题,问题就在于没有落实的机制和行动。假使在新一轮的教改中,推动“落实和扩大”的机构是教育行政部门,那么,很有可能仍旧无法推动。
所以,应该做好《纲要》征求意见稿的征求意见过程,这是进一步凝练共识、传播共识,优化改革方案,促进改革动真格的过程。为此,有必要开创新模式,采取有别于第一轮单向听取意见的方式,诸如开展代表各方利益的辩论,以及征集针对具体改革方向、目标的行动方案。
教改《纲要》第二轮征求意见应开创新模式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