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我就开始用财务软件了,从AccPAC、Sun Account, 用友, 金蝶,有公司专门从澳洲买的物流软件,也有公司请美国、香港的软件公司特制的软件,这十几年也用了有六、七种财务和ERP软件了,但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在和金蝶的ERP系统战斗。
这么多年下来,用出的经验是:国外的软件功能很强大,控制也很严格,只要POST的单据都不能再改动了,如果有出现错误,只能做另一张单据冲回。国内的软件在不断地进步,使用灵活,许多使用国外ERP软件的外资企业也会选择同时使用一种国内的财务软件,为什么?要顺应中国国情。他们用国外的软件向国外的总部报帐,再用国内的财务软件向中国政府报帐,他们不是想逃税,或者作假,而是因为要节约成本,并且这样做也会减少自己的麻烦,还能顺利通过政府部门的检查。
一般来讲,国外的软件要有中文系统的话价钱会贵些,但他们的ERP系统要比国内的完善些,同时基本能符合外资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所以大型的外企都会选择国外的ERP系统,还有些公司索性就用纯英文的系统。这样的企业他们最多选择国内的财务软件。
无论是财务软件还是ERP系统,他们都是一个通用的工具,要想充分利用,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营特点去设置,去开发。在国外,内部控制系统与本国的基本法规相应相符,所以ERP系统相对稳定和完善。但是在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与流程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他们更注重灵活、方便,所以使国内的ERP软件相对难做些,它必须首先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大多数人的需求相异太多,所以只能先将它设置成一个“基本”工具,然后再自己再“塑性”。有些买了ERP软件的企业,并没有充分应用,有的甚至成了烫手的山芋。
我给一家中型的外资生产企业实施金蝶K3系统的应用,开始先了解其产品、经营方式,采购、生产、销售、回款等各环节的流程,然后又收集其现执行或应执行的内部制度和内部控制流,最后再与其财务人员沟通了解其会计系统,发现了他们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漏洞。充分考虑各业务的细节、税务和其他政府部门要求的数据信息、公司的内部制度,先出一份各模块应用的流程,再与金蝶的工程师一起讨论是否可行,再做修改。等初始信息完成后,录入一个月份的单据,看有什么不妥之处,然后再做进一步的修改。编写完操作手册,当然,这和金蝶的操作手册有很大的差异,重要是对设置完成后的系统的操作的方法和步骤,还包括一些内部业务单据的处理。
但是,如果整个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得不到支持,根本就谈不上执行,而这些却是保证ERP顺利应用的前提,否则ERP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