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成事实 收入分化是内因


    房地产的十年市场化运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促成了日新月异的高房价。表面上看,高房价是社会总财富不断增多的外在体现,仔细分析,高房价其实是社会财富日趋分化的直接后果。正是日趋恶化的收入分化趋势促成了高房价势不可挡的高攀趋势。

 

    多年来,中国经济在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下,所释放出来的货币,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流转,并通过各种政策、途径、方式和条件,陆续向少量的垄断性部门、企业和人群集中,这一部分群体实现了“先富起来”的伟大目标;而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民企和社会民众,虽然收入也能水涨船高,但是收入涨幅因客观环境与条件的限制,与先富起来的群体拉开着差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循环递进,导致差距越拉越大。这种差距形成后,直接作用在涉及民生的住房问题上,推动了房价的长袖善舞和民众的怨声载道,使房价成为严重威胁社会与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并连累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财富分化是怎样形成的,房价又是怎样推高的呢 ?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中止“姓资姓社”的争论后,开始名正言顺地走市场经济道路,当时遇上了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问题,迫使政府的部门和国企开始大幅加薪,这时的加薪开始了与“市场接轨”,也就是行业与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大幅拉开差距,行业内高层与普通职员大幅拉开档次,理由是“打破大锅饭”。

 

    同时开始了国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选择性的“国退民进”,促成国企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当然也腾出一些竞争性强的行业让民企进入。在这个阶段国企和民企都有所发展,尤其是民企制造业在出口旺盛的环境下,效益大大提高,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民众收入明显提高,社会相对太平稳定。

 

    这个时候,开始了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初始,已经赚了一点钱和小富起来并长期缺房居住的大众,一窝蜂都到市场上购房,很快抬高了房价。先知先觉者看到了房地产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发财机会,很快地,房地产成为了“支柱产业”、“直接命脉”,从政府到国企,为了GDP,开始了土地市场的“招拍挂”,抢占市场源头;从国企到民企,从老板和先富起来人士,开始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争当开发商,抢做“地主”,发财致富,由此再次引爆房价。

 

    当时的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和部分垄断国企,收入相对明显偏低,同样买不起日趋日涨的商品房,牢骚满腹,通过政策争取,再一次开始了持续加薪的征途。同时这些机关和单位,通过积极的运作,在城市扩张中变相通过“合法途径”在城郊获得土地,为单位员工建造改善型的大户型商品房,为高层建造联排别墅;一些垄断性的强势国企,则运用单位实力,与开发商“合作”,团购廉价的商品房,由此这部分群体的大多数人员不仅拥有原房改的福利房,还拥有了大户型“改善性”商品房,有的单位员工刚刚参加工作既可拥有一套住房,一些双职工更是一下获得两套乃至更多商品房,当起了租赁主,为无产阶层的打工仔提供市场租赁房。而住房出租所获取的无风险利润,和保值增值的愿景及对通货膨胀的忧心,诱惑着更多中产阶层的亦步亦趋,在银行信贷的推波助澜下,形成一种购房囤房的大环境,一波又一波地吹涨房价。房价连环上涨所带来的赚钱效应,促成了富者愈富的趋势。

 

    此时的普通大众包括效益不景气的国企员工,既无关系,也无门路,只能在市场上望房止叹。由于收入分配机制已经市场化,按资本分配已经大行其道,劳动所得只能杯水车薪,虽然收入也有所增长,但是老板给的加薪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的增长速度,所获得的那点收入很快就被投资拉动引发的通货膨胀所抵消。屋漏偏逢连夜雨,全球金融危机来了,充当其冲的又是这些中小企业及民众,不仅失去加薪机会,还纷纷下岗失业,也就在城市建设者的身份下,只能充当住房的被租赁族,庞大的房产租赁市场,有诱使更多先富起来的资金跟风涌入房产市场,甚至带动国外热钱纷纷进入,再一次推高房价。

 

    由此,机关部门与企业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高层与员工之间,其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恶性循环,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那么,问题要不要解决,又怎么去解决呢?

 

    现在谈抑制高房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普通大众来岁,没有很大意义,哪怕房价跌个百分之几十,同样买不起。但是高房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总要去解决。要解决高房价问题,首先要解决财富日趋分化的问题;要解决收入分化,首当其冲就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投资拉动型经济,打破垄断,改革收入分配方式,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

 

    希望还是有的,尽管需要时间去解决,但是迟早的事情。最近读了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先生的理论,觉得解决的希望尚在: 

 

    一、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P110~ 111) 

 

    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986 年P161~162  

 

    三、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1990 年P364) 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1987 年P229) 

 

    四、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 年P373~374)  

 

    2月4日,报载国务院温总提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看来,是拿收入差距开刀的时候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