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10月11日的文章《律师——光鲜并尴尬着的弱势群体》中,本人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貌似专业与光鲜的律师,其实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这一事实,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了。
中国已经到了几乎每个行业的每个人都自我感觉弱势,在社会中很受伤的程度了。
本人姑且称之为“群体性弱势”。而且,放眼看未来,几乎无人可以幸免,并置身于这种群体性弱势之外。
比如老人感觉自己的价值被“榨干”了之后,自然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身体状况不如从前,被社会所抛弃,给子女拖后腿甚至被子女所遗弃,稍微有点特殊待遇的需求,就被人认为是倚老卖老——也不知道是社会发展得太快了,还是敬老爱老的传统过时了。
再比如孩子,感觉在家里受家长管,在学校受老师管,不仅要承担升学就业等一波又一波的压力,而且要承担比课内压力多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的课外学习内容,虽然未成年人的保护已经立法,但要执行起来还是难上加难的,这难道不证明自己是弱势群体吗?
还比如男人,男人要顶天立地,全家人的生活压力都要由自己的双肩来承担,工作上的竞争,后院随时可能起火,不仅恋爱成本、婚姻成本、家庭经营成本以及抚养后代的成本都在水涨船高,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所面对的竞争都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男人又何尝不是弱势群体呢?
最后比如女人。女人更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了。特殊的身体状况与特殊的使命,红颜薄命、性别歧视甚至家庭暴力,女人时刻处在被伤害的边缘。
如果女人不是弱势群体,就不需要设妇女联合会,就不需要保持妇女节,就不需要专门提出“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利”了,更不会在媒体渲染的“剩女”状态、失恋状态、孕期与产后抑郁状态,婚姻内出现男人背叛状况,遭遇七年之痒或者婚姻内的软硬暴力,以致最终家庭破裂成为单亲家庭的结果,都会被整个社会认为是弱势的,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加上“女人为难女人”这一特殊性,所以女人是最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弱势的。
不但是如上简单的人群划分,在社会活动之中,也逐渐到了无处不弱势的程度。
去医院动手术之前,要给主刀医生递上一个红包,去驾校学车,要给教练递上一条香烟,去政府部门办事儿,要托熟人,小孩上学,要交择校费,去开家长会,要给班主任送点礼物,亲朋好友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统统都要细心打理,怠慢不得,细细想来,中国人活得可真累啊!
2010年年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达45.1%;公司白领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
要知道,那些人在其他很多人眼中,都是衣食无忧,捧着金饭碗的人。
那些在调查自诩为弱势的群体,是由于贪婪还是发泄对世道的不满?感觉自己弱势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弱势者,不仅物质财富受到伤害,就连精神上与心理上都会受到伤害。
当一个人要面临来自各个角度的竞争的时候,当历史成为一个壳重重地压在身上而难以释怀的时候,当物欲在胸中升腾而难以熄灭的时候,当周遭各种人都在争夺生活空间与权利的时候。谁都会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感觉到不幸福的。
所以专家分析指出,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弱势心理”蔓延的重要因素。
目前牵动城镇居民最为敏感神经的,就是房子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12月7日在京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该书对我国今明两年的房地产形势与调控做出分析,今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是8.76,比去年上升了0.46,相当于普通城镇居民家庭8.76年不吃不喝可买一套房。蓝皮书也对明年的房价走势进行了预测,如果调控放松,房价将会恢复性反弹,价格可能上涨20%-25%,甚至会更高。蓝皮书特别指出,目前中国85%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房价上涨速度仍然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蓝皮书指出了3方面的矛盾:一是实现居民买得起房的目标与猛烈推高房价的土地买卖制度之间的冲突;二是中央要求控制房价和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税收关系不顺的冲突;三是土地是用来吃饭,还是用来居住的矛盾。
残酷的现实是:即使真的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虽然也受到物权法的保护,虽然也有产权证在手,虽然也从表面上享受70年以及续期的使用权,但也仅仅是拥有了临时性的栖身之所,说不准什么时候,房子就会被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拆除,相对而言,自己的任何抵抗都显得如螳臂当车一样地无奈而又无助。
这还仅仅是牵涉到住房这件事情的只言片语。
——其他方面呢?
到外边去吃饭,我们不知道蔬菜是否天然,猪肉是否被注水,食用油是否是地沟油,食品是否有转基因成分。所穿的衣服,看不懂那些专业的术语,不知道是否有假冒伪劣甚至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存在;所开的汽车,不知道是否“被违章”,不知道刹车系统是否安全管用,在派出所不知道是否会被“躲猫猫”。
在大街上行走,每个公民都随时会被检查身份证与暂住证,稍微有点不自然就会遭遇莫名的待遇;即使仅仅在网络发布根据亲身经历并由自己采写的纪实性文章与图片,都会被跨省追踪与通缉。即使行使合法的信访权,都要有被围追堵截、被投入精神病医院、被投入黑监狱的遭遇,人身都会受到伤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谁又不会在瞬间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呢?
不管是物质财富上还是情感上,选择的余地多了的时候,就会在决定的时候以及在决定做出之后迷茫。而在迷茫的状态下,是不大可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的。
在开放的状态下,没有可能不进行对比——自己跟自己纵向比,自己跟别人横向比,历史与现在比,现在与未来比;国内的与国外比。不对比的时候闭塞,会让人感觉井底之蛙般的自大;但在对比的过程中都会在心理形成落差。
农村的与城市的相比,没有可能不形成心理落差;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没有可能不形成心理落差;
传统与时尚相比,没有可能不形成心理落差;
实用性与虚荣性相比,没有不形成心理落差;
自己照顾自己与被专人特别地照顾着相比,没有可能不形成心理落差。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在形成比较的前提下,没有可能不形成心理落差。有了心理落差就会有优劣之分,所以就会形成弱势群体的心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绝对条件看,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结合自己与他人做出的努力,将自己的利益得失和其他人做比较,如果感觉不公平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公平感,也就是相对剥夺感。通过社会比较,每个人都存在心理失衡,就都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管健认为:
弱势心态来源于人们在面对不公平和不公正时的一种控制感缺乏。如果扪心自问,我们常常在何时觉得自己是弱势的呢?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当我们觉得自己是渺小和弱势的时候,常常面对的是那些我们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
一般情况下,人们发现,在面对自己不可控制的情境中,无论个人怎样努力,其信念都认为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时,个人的心态就会出现弱势心理。如果一些本来希望通过努力和奋斗而改变命运的人突然发现个人努力和奋斗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进而他们会认定未来是不可控的状况,个体便会降低自己的自我效能,也大大降低了成就动机。
古人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恐怕是最大的一种弱势心态,因为此时的“鱼肉”在“刀俎”面前断然缺乏控制事态发展的能力。因而,无奈的被剥夺感常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强烈的不公平心态因社会竞争中的缺乏良性程序而引发,无助和愤怒皆因无处不在的权力寻租而激化。
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幸福感,所谓幸福在于你在和谁比。
你开着奥拓,和骑车上班的人比较会觉得幸福,如果和人家开奥迪的比顿感不幸。
事实上,人们的自我评价除了少部分的自我感觉之外,大量来源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获得的。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确认自我归属。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动化的比较常常不是“向下性动机”,而是“向上性动机”,以自己的弱势和他人的优势相提并论,自然满肚委屈,满心不甘。
比如隔壁装修震耳的电钻声让你心烦意躁,而如果你是使用电钻的人,你就不会觉得声音如此令人烦躁;办公室午间休息,邻桌同事将音响的声音开得奇大无比,让你觉得烦躁不安,而如果开音响的人是你自己,同样的分贝你就觉得很享受……为什么同样的外在条件,人们的心理感受会如此不同呢?
其答案就是你自己的控制感。如果电钻和音响都在你手里,你可以随时开关,个体有能力控制这些情景时,你就不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人的心灵是最为娇嫩,容易受到伤害的。
一旦受到伤害就会被风蚀、时间短的时候尚且可以用自己是弱势群体的方式来自怨自艾,时间长了就会饱经沧桑,在心灵表面形成保护膜。
那层保护膜越来越厚、越来越硬,保护就心灵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手脚、言行、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形成阻塞,原本是需要得到全方位呵护的。集体弱势虽然让人感觉遗憾,但并不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让周边环境越来越冷,敌意与对抗的氛围越来越强烈,就如逐渐进入深秋的气候,在逐渐变冷,直到寒冷彻骨,滴水成冰。
所以,现在的群体弱势效应仅仅是恶化的开始,演变下去会让人人自危,形成冷若冰霜的社会环境。
这仅仅是开始——群体性弱势现象之后,还会有许多我们不忍心看到的现象层出不穷。
贾春宝
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