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诏安九侯山:是真游客不嫌多


福建诏安九侯山:是真游客不嫌多

 

 

 图/文丁南

在福建省与广东省交界的诏安县,距离县城东北方向约11.5公里处,有一处清寂而安谧的民间礼佛圣地——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九侯山”。

据《漳州图经》记载,“禹贡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其地故名九侯山。自唐代以来,这里就已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游览休憩、避世讲学的好去处。但相对于现代名山大川而言,这里尚是乡野处子——芳泽无加,铅华无御,素面纯朴之美淡然如水。

从混沌中醒来的九侯山,应是石头的乐园。

整个山头遍布的巨大花岗岩,是九侯山的一大特色。沿山间幽径探芳寻奇,方圆十余里,层峦叠翠,奇石崔嵬。相偎相倚的各种巨石,欲坠不坠,百态千姿,或如顽劣的孩童刁蛮灵动,或如开怀的老人憨态可掬,别有一番风致在心头。

拾级登山,仰望山门,元代名僧无碍所书的“九侯名山”四个大字扑入眼帘。步入山门,有两座石壁高耸如削,另一巨石又如天而坠,高悬两壁之上,其态堪称鬼斧神工,让山门自成“天开”之势。

“天开门”外右上侧崖壁横镌“爱此奇岩”和“独秀群峰”两幅摩崖石刻,为不同朝代的两任诏安县令所书。进了“天开门”,右侧有一巨岩凌空而立,上书“万山第一”擘窠大字以镇山门,相传是宋朝王梅溪真笔,秀劲可人。

“天开门”高崖上另有一平坦巨石,可坐数十人,相传古时有两位仙人云游至此,曾在石上画一棋盘下棋,后人称之为“棋盘石”。与石相望,听当地向导细数各种石头胜景:三宝石、花瓶石、风动石、牛眠石、香炉石、鲤鱼石……真是名山奇石不嫌多啊。

撩开迷人面纱的九侯山,也是心灵的家园。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裸岩遍布的九侯山上部分截然不同的是,在山的半腰处,始建于唐代的九侯禅寺的周围,却是绿树成荫,涧水淙淙,石洞幽深。

顺着“天开门”走过一段绿荫掩映的林间小道,翻过山岗可达九侯禅寺下边的“五儒书室”。书室由一巨石为屋顶天然构成,可容数十人,为南宋庆元年间金陵赵嘉客、洛阳周直言、临汀伍仲求等五位读书人隐居读书之处。

从“五儒书室”沿石阶而下,向右行可上“天然桥”。桥面长约十数步,为石板天然构成。淙淙铮铮的“松涧”泉水穿桥而过,人行在桥上,别有一番情趣。在“天然桥”右上方石洞之上,镌有“松涧”两字石刻,洞口内右侧刻有“涤尽烦襟”四字。“松涧”泉边还有一块“试剑石”,相传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巡视九侯山时,试剑所留下的遗迹,至今“剑痕”犹在。

在人工开凿的山路上一路走来,观“瀑布泉”,览“鲤鱼石”,眺“罗汉洞”,过“天然桥”,拜九侯禅寺,没有熙攘的人群,没有嘈杂的车辆,这一方圣地上只有太多的安逸和感悟。

九侯禅寺对面有一长形小丘,其状如案,又象一钩新月,故名“月案”。“月案”上林木丰茂,地势平坦,游人大都喜欢在此歇息,观景写生。九侯禅寺左侧就是有名的明代“云根”摩崖石刻,字形为近米见方的大字楷书。

在“云根”左边另有一云梯,梯阶45层,由条石砌成,游客循级而上,可登悬崖。由于云梯造势直陡,游客登梯而上,颇有直迫高危之感。据说每当春夏之秀,这里常常云雾绕罩,故有“云根”、“云梯”之名。循“云根”“云梯”上行,便到“福胜岩”,这里也有一个石室,是宋末沈子真隐居处。石室前面有一宽敞的平台,立足眺望,远近风光一览无余,美不胜收。

“福胜岩”石室后面有天然石笋雕成的飞来佛像,石佛上盖有六角悬檐式佛亭,造形小巧玲珑。亭口木匾署“飞来”二字,石柱镌一楹联:“飞来迦叶经千劫,坐对莲花第一峰。”让人顿生禅机无限之慨。

在现代文明中走来的九侯山,奇石幽径两相宜。

它地处诏安古地,坐落中国书画之乡,不但有其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单单民间历代相传的就有九侯十八景之说。那缥缈天际的“香炉峰”,高耸云端“花瓶峰”和遍布山头的“风动石”,太多太多的石景精灵们,往往让远来的游客无暇亲近而意犹未尽。

天然无雕砌,寂寞人世间。在沙漏的魅影之下,九侯山,石头默默,人亦无语。有你,不多;无你,不少。难道真应了山腰上九侯禅寺的一幅楹联题刻:“如此名山能有几,是真游客不嫌多”?( 图/文 丁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