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伪历史爱好者兼伪车迷,在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后,自然对万历首辅张居正先生的三十二抬大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仔细对照各个版本的叙述后,基本可以确定,这个轿子的马力不低于32缸发动机,三厢结构(一室一厅一卫),有一定越野能力(此轿乃张先生从北京回千里之外老家江陵的专轿,当时道路铺装水平比较低)。唯一存疑的是轿中的一项重要装备,有的版本说是两个小童,有的版本则起底说,此轿的制造商真定知府随轿赠送了两名来自苏州的妙龄少女。
考虑到此轿空间宽大、马力强劲,兼有一定的越野性能,如果对应现代的汽车,它不会是MPV,也不会是SUV,更不会是轿车——倒是最符合最潮的Crossover之设计趋向。
张先生的三十二抬大轿做工精良、装备豪华、性能强悍,可以秒杀当时一切陆上交通工具,现在的Crossover车型虽无此等威风,但它亦得风气之先,纵然不能鹤立鸡群,却一步步蚕食轿车和SUV的地盘,并渐渐把MPV逼上绝路。
在吾国,MPV从来不是强势车种,但在美国就不一样,它长期以来是家用车的主流品种。时在1980年代初,美国的婴儿潮一代纷纷成家立业,政府又不注意计划生育,美国人民就自由散漫地着制造下一波婴儿潮,一家生个三四个不算什么。家中人丁兴旺,买车时自然要讲究空间大,座位多。但当时石油危机的阴影尚在,婴儿潮一代又不愿意搞个比较费油全尺寸的厢式车(van),于是克莱斯勒灵机一动,在轿车底盘上,开发出minivan车型。
美国人的minivan,就是我们所谓的MPV。这种车价格实惠、有三排座椅、燃油经济性也不错,深为美国婴儿潮一代的家庭所喜爱,成为婴儿潮一代的一个重要符号。
但随着婴儿潮一代渐渐退出美国舞台的中央,MPV也一并黯然失色。到了2006年,美国市场上MPV的年销量自1993年以来首次跌破100万台,美国各厂商对MPV的信心和兴趣也在不断缩减,到现在,诺大美国市场,只剩下寥寥数款MPV车型在销售。相比于当年冠盖云集的盛况,真让人感叹万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MPV当年的兴盛已然为今天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既谓之minivan,就表明了这种车虽然空间很有优势,但体型并不算大,连女同志也能轻松驾驭。果不其然,作为一种家庭用车,美国家庭主妇理所当然地成为MPV的主流驾驶群体。美国的孩子们放学早,妈妈们就开着minivan接上孩子们,往来奔波,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于是,minivan在美国就有了“mom mobile”或 “vehicle of choice for soccer moms”的雅号。
汽车圈有句名言:你可以把一辆男人车卖给女人,但不能把一辆女人车卖给男人。这句话颇有些道理,这好比女人穿男人装可以算是一种风格,而男人要是穿上女人的衣服,一准儿就是二尾子。既然成了“主妇车”,很多男人就对MPV失去了胃口。
就是女人本身,也对MPV车型越来越不满——这种车往往设计呆板,要是一个女人追求时尚和风格,MPV很难引起她的兴趣。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婴儿潮一代现在已经四、五十岁,美国买车的主力军已经变更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一代。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喜好,婴儿潮一代在父辈的旅行车中成长起来,但他们让孩子们坐在自己的minivan中。对于婴儿潮的下一代,minivan很可能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但这些狼崽子们却并不“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又把移动的爱巢筑在别的车型上。
既谓之爱巢,总是要负起拖家带口的职责的。当初婴儿潮一代喜欢minivan,是看上了它们宽敞而灵活的空间和足够数量的座椅。美国至今没有提倡只生一个好,所以新生代家庭也需要minivan式的功能。Minivan本可以凭借其实用性延续来之不易的荣光,但Crossover得寸进尺,大有逼minivan退出江湖之势。
Crossover车型嚣张得不像话,轿车、SUV、MPV,谁的地盘都敢抢。轿车在江湖上根深蒂固,退一步海阔天空;SUV跟Crossover本是同门近枝,念及旧情,倒也可网开一面;但对于MPV,Crossover咄咄逼人,杀心已起,眼见得江湖一场风雨正在迫近。
刀兵初起,MPV败像已现。它曾经独步天下的独门绝技——灵活多变的空间,已经被Crossover尽行学去,三排座椅对于Crossove早已不在话下。MPV门户大开,已无险可守,而Crossover还深得轿车和SUV的真传,功夫博采众长,这些还不算什么,它最恐怖、最凶狠、最毒辣、最绝情的一招是——扮酷。此招一出,必号令天下,一统江湖。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