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田RAV4到长安福特福克斯,从宝马5系到捷豹XF,从牧马人到兰博基尼……有资料显示,今年1月至6月,各大汽车厂家在我国共实施33起召回,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次,召回数量高达58.5万多辆,为历年之最。“召回”,俨然成了2010年最受关注的车市符号。也许由于众多企业扎对“召回”的原因,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出台,国产、进口车生产商将统一遵此条例。
而相对于汽车行业的热闹,摩托车行业依然风平浪静,很多人依然沉浸在连续十七年世界摩托车第一的喜悦中,有限的行业利润让近200家企业分担,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在亮鲜光环下,却藏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譬如连续十七年的第一为何换不来世界摩托强国的荣誉?零召回的摩托车行业今年为何成为社会投诉率最高的行业之一?众多的疑问直至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尴尬。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在摩托车行业只有济南轻骑一家公开实行了召回制,但是召回的标准也是自己制定,兼监督和执行职能于一身,这样的召回制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答案还是一个未知。
认知原因
众所周知,摩托车是一个复杂的产品,涉及很多个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又是由成百个配套厂生产的,而且摩托车的使用环境千差万别。尽管各大摩托车制造厂有着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还是难免出现一些妨碍安全的问题。因此,少量摩托车上出现一点安全缺陷是难以避免的,一般与汽车制造水平、产品质量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消息称,2008年12月6日,美国哈雷戴维森宣布将招回几款2009摩托车。美国著名的三轮摩托品牌Can-Am 近日被爆召回拳头产品Spyder。德国宝马汽车公司一名发言人说,宝马将从全球市场召回12.2万辆K1200GT型摩托车,原因是刹车系统存在安全隐患。而中国的自主品牌摩托车近乎集体“零召回”的行为,不知道是国内自主品牌的整体质量全面赶超国外,还是有其他不能让外界告知的目的?我们能给自己唯一合理解释的就是,“零召回”只能是一个中国式的机缘巧合。
究竟什么原因让国内很多的摩托车企业对召回制讳莫如深呢,理由无非三个,一个是目前行业关于召回还是一个真空状态,无法可依,企业只能摸索进行;另个是国人对召回制的不理解,对于摩托车召回依旧视作100%产品质量问题,但对主动召回的诚信却丝毫不予理会,很多企业吃力不讨好;最后一个是自身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一旦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的话,今后持续的产品问题如何来收场?所以在国家队摩托车行业还没有实施召回制的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静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目前针对问题产品,摩托车企业是如何处理的呢?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厂家在问题发生时可能将故障原因公布并召回车辆,但也可能确实还有一些厂家在“打太极”,通过私下维修解决问题。比如有些经销商给车主进行的所谓“送温暖”、“送保养”的服务,其实就是悄悄地把故障解决了,也不上报主管部门,也不明示消费者。另外也有一些厂商,在消费者投诉车辆质量时,往往选择踢皮球,推卸责任;或者是采用单独赔偿的方法,尽量不引起连锁反应。
而惯于品质严谨的豪爵,针对产品质量问题,提出的基层质量监督对策,但是由于实行基层监督一方面经销商点多面广,厂商要成功落实这项政策经费支出大;另一方面增加了基层经销商的压力,商家企业质量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材缺乏,技术力量薄弱。所以,这项政真正实施有一定策离。
制度原因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摩托车产业召回制的真空?
为此,国家发改委新品审查组专家组成员孙先生告诉记者:尽管我国现行的检验制度和国外的型式认证制度很接近,但是目前在中国摩托车行业实行召回制度目前时机还不是很成熟。现在行业的利润比较薄,各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竞相压价,虽然目前由于实行了欧Ⅲ标准,企业利润空间有了一点回升,但是涨价后的摩托车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国外的摩托车一般都有20%-30%的利润,由于没有丰厚的利润保障,企业如果回收缺陷摩托车,费用该如何承担,如果真的实行召回,可能会使现在的企业处于万劫不复之地。
还有,我国摩托车制造技术虽然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与国外成熟的企业比较,技术和质量问题都有很大的差距,缺乏稳定。就拿耐久实验来说,国外的摩托车在耐久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少,但是我国摩托车企业生产的摩托车状况不容乐观。如果真的实行召回,势必对行业现有的秩序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召回制真的适应眼下的摩托车行业吗?也有的人投出了反对的一票。他们认为摩托车召回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主要是因为摩托车行业实行的是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摩托车厂家能否生产新产品,是由项目管理和公告管理决定的。其实,实践已经证明,这种行业管理的效果和实际希望还有一段距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摩托车行业实行召回制,消费者、厂家都准备不足。消费者方面,由于现在行业主推的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消费者对摩托车使用技能的掌握普遍欠缺,对质量缺陷和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召回制的实施。再加上文化层次不高,大家的法制观念比较淡漠,根本没有意识要用召回制这个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现有的行业的体制阻挡召回制在国内的实行进程。召回制度要在中国推行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摩托车厂家的抵制,而是现有体制的障碍。对于摩托车产品的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政出多门,国家发改委、环保局、质量技监局、工商局、公安部、交通部等,职能交叉或重叠使得消费者与厂家扯皮要“官断”时无所适从,没有相关的监督机构和相应的法律依据。企业如果要实行新品召回制,标准是什么?如果有了缺陷摩托车而不实施召回,该如何处置,这些目前在国内还都是一个空白,这些都要求行业法规的进一步完备。
召回制,对中国摩托车产业应对技术提升和国际化趋势,无疑有很大的必要性,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