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幸福指数过低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郭文斌
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制定评价体系为减少学生厌学情绪。(11月 28日《成都晚报》)
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过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拯救孩子幸福的角度看,制订“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似乎能够让孩子变得幸福起来,但显然,这根本不是治本之策,至多让孩子“被幸福”。
中国孩子幸福指数过低的原因是什么?有网络据此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其中四成多网友认为学业压力是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位居第二的是“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有23.8% 的网友投票。其实,用不着调查,我们也知道,学业负担过重,就是孩子不幸福的源泉。要让孩子幸福起来,必须减负。减负,我们喊了好多年,然而,负担依然沉重。面对如山似的作业,孩子如何能够幸福起来?
现在的学生活得很累很苦,而家长和老师也深知这一点,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只能狠下心来,逼学生读书,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学生就得为分数而读书。分数,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无论谁,都难以轻松一笑而过。
不能说,制订“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毫无意义,但至多让学生和教师知道孩子有多不幸福,如果将此变成考核学校的政绩,到时候,势必发生“幸福变异”,显然,这与真正的幸福无关,是“被幸福”。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是教育的现实。在唯分是举的年代,凭一个“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就能够减少学生厌学情绪,显然不现实。
一个人的幸福很重要,学生年代的幸福对一个人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背景下,让学生变得幸福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把孩子的学业负担真正减下来,改革考试制度,让教育公平起来,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如此,才能治本,孩子才会真正幸福,至于有没有“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根本就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