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替换暂住证不是根本,关键要解决权利贫困的窘境


  从明天开始,300余万生活在成都的流动人群将彻底告别“暂住”的状态。昨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称,从2011年1月1日起,《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将正式实行,成都将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流动人口将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

  成都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张俊国说,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居住”概念却意味着政府对流动人口从管理变为了服务。那些长期在成都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将有望融入这座城市。(华西都市报)

  5月27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取消暂住证改为居住证,从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外来人员的心里隔阂,加强了城市的凝聚力。正如成都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张俊国说,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居住”概念却意味着政府对流动人口从管理变为了服务。各地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体现了政府对流动人口权利的重视,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我们应该为成都喝彩!

  由于二元户口登记制度在中国实施了几十年,依附于户籍政策上的社会待遇、福利以及权利统统被固化,其附加功能已经达到非常强大的程度,甚至已到了“户籍万能”的程度,这是实现公民平等权利的最大障碍。被媒体称为 “著名的制度反腐专家”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正是由于二元户口制度及其附加功能的不断强化,才导致农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税费、金融甚至选举权等方面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很长时间以来,农民是低层身份的象征,是权利贫困的标签。在改革开放政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权利贫困的现象并没有能够改变,反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存越来越困难。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许多城市即使居住证取代暂住证,但更多的进城农民依然被沦为城市的边缘人,沦为“蚁族”,蜗居在出租房内,甚至寄身在集装箱内,权利与尊严都蜷缩在城市角落中。同时我们也看到,流动人口与市民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价,流动人口维权存在瓶颈,不少流动人口处于城市的边缘。比如,有的城市把外地户籍人员排除在住房保障、扶危济困、教育、养老等政策范围之外;第一代农民工到达退休年龄,难以在打工城市退休,流动人口子女高考无门,就是佐证。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的权利问题,离不开政府为他们撑起更大的权益保护伞。正如长期调研流动人口问题的安徽省社科院专家王开玉所言,“城市化不仅指农村人口从形式上转化为城市人口,更深刻的内涵是指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城市化。城市从心态上接纳他们”。如果城乡二元化结构被彻底打破,每一个公民都被纳入权利保障视野,一张身份证证明身份,权利通行全国。根本不用居住证替换暂住证,流动人口也会退出历史舞台。

  在城乡二元结构及赋值在户口薄上的“深刻内涵”尚未根本改变,户口尚不能自由迁徙的现实面前,指望一纸居住证让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平起平坐过于理想化。长远来看,要实现全体社会公民的平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我们的改革不能再满足小修小补,需要的是更加深刻的改革。因此,居住证取代暂住证不是解决城乡二元机构的根本,不是解决公民平等权利的核心,民众更看重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其实质内容:附着在居住证上的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权利是否得到尊重,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能否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