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水阳五宝”


  说说“水阳五宝”

  图/文章晓铃

  水阳,是江南水乡的美丽古镇。她座落在宣州区以北水阳江中下游,地处皖苏两省一区三县交界处,东与高淳县、西与芜湖县、北与当涂县隔河相望,鸡犬相闻,眷戚连姻,亲如一家。

  水阳,又是宣城市十万人口的重镇。东临水阳江,西傍裘公河,北有清弋江水三河汇流奔入长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有的圩湖地貌,环圩105华里长的金宝大堤,将圩内10万亩良田、5万亩水面揽入怀中。水乡古镇,四面环水,圩内良田沟渠,阡陌纵横,在初升的太阳下,犹如泊在水面上闪耀晶莹之光的一片绿色荷叶。

  水阳,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宝圩。1780年前,这里是皖南五湖之一的金钱湖,三国时期东吴大将丁奉来此围湖造田,改变了这里的一切。据说河东龙溪塔、河西梓潼阁就是当年丁奉率部所建。并传东吴军师周喻曾在此大兴土木,建塔筑亭,督练水军,迎战曹操,取得了“火烧赤壁”的著名战绩。

  水阳,曾有一条古旧的青石老街,早年用青石板铺成,街中间筑5块四五十公分宽青石,沿街衙砌两块同样宽的路牙,总长3华里的长街,沿街数百幢商家店铺和小楼栉鳞次比,过年过节,人来人往,家家门前挂起红灯笼。夏日的夜晚,人们端一张凉床,大家挤坐在一起,一边啜饮着凉菜,拍打着手里的大笆蕉扇,一边仰望着幢幢小楼挤兑出的一线蓝天和星星,叙述着各自的家常和喜怒衰乐。那情景、那场面虽是久远的过去,却常常会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意境深邃的回忆。每当此时,我们都会被一种亲和、恬静、温馨的小镇气氛所感染,我们的情感、思绪和对生活的奢望就会变得平静……

  在这美丽的古镇,有着许多悠久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消逝离人们渐行渐远。但与人们生活天天见面又充满了芳香与亲切感的是什么呢?有人说得好:“水阳有‘五宝’:酱瓜、干子、鸭脚包,还有豆浆锅巴和羊糕。”这五样东西作为水阳金宝圩特有的风味产品,价廉物美,贫富可炊,如今已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们看似普通,却充满了魅力与市场开发前景。笔者通过深入了解,试以粗浅笔触向读者细述它们的前世今生。

  水阳酱瓜

   水阳酱瓜又称“水阳童子瓜”。水阳镇生产酱瓜的作坊有五六家,但做得最大却是曹家喜和吴毓木两个酱制品厂,而曹家喜名气更大。曹氏酱坊院内,整齐排列着几十口大缸,三间厂房内砌有3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上面都压着一层厚厚的青石板,透过白皑皑的盐乳,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青馥馥的菜瓜。院内的几十口大缸上,有的刚刚出空,有的压着竹篱和芦席,这就是正在酱制的、快要出缸的水阳酱瓜。

   据说“五香茶干”和“童子瓜”是曹家的拳头产品,他继承祖传工艺,用料考究,风味独特。他的父亲解放前曾在水阳徐村坊人陈昌辉创办的宣大祥酱坊和豆腐店当过学徒,一直干到解放后,直到公私合营和搞合作化、供销社,人称水阳供销社“酱坊老师傅”。听人们介绍,水阳曹氏酱瓜有以下特点:1、首先是纯天然、无公害食品;2、其次咸、甜、脆、香,脆嫩爽口,咸中带甜,甜中寓脆,咬啮生津,鲜味无穷;3、特别宜于作茶点和早上吃稀饭为“菜”;4、并可以密封保管和制作罐头,冷藏保管,长期贮存,送人自用两可。

    曹家喜作为传人,他身材中等,虽说没什么文化,但却和所有发财当上老板的人一样,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以往一般年景,他腌制鲜菜瓜15至20万斤,酱制成品童子瓜五六万斤,批发4元左右1斤,销售额达20万元以上,纯利润效益可观。在他那憨厚的外表下,却生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头脑。     

     除腌制童子瓜外,他的企业每年生产优质黄豆酱板3万多斤,自产自销用于加工制作水阳曹氏“童子瓜”和“曹氏茶干”,质量稳定可靠,在水阳地区形成了自已特有的一条龙生产线和曹氏独家品牌。目前,水阳曹氏酱瓜生产已初步走上了“订单农业”之路,他先后与本镇双丰、新建等村十几户农民签订了生产协议。并与农民约定,按当地保护价每斤约高于市场价20%标准收购鲜菜瓜,产量要求一般每亩不少于5000斤,多产部分随行就市。鲜菜瓜要求:1、瓜表面光洁度好,无伤疤、无泥土,要嫩;2、每条瓜重量不超过2.5市斤,长度不超过24公分;……经过洗净、脱水、腌制、酱泡数月而成的水阳“童子瓜”,出缸后的成品,一般五口缸一组,三天出一口,半月为一组,日产四百多斤,月产量5000斤左右,多销往合肥、南京、宣城、泾县等地,由于其产品质量好,口感鲜美、脆嫩且价廉物美,广受消费者欢迎。在当地生产“水阳酱瓜”、“水阳香菜”、“水阳大蒜”、“水阳生姜”等酱制品的五六家作坊,虽然每年腌制的成品总量多达20~30万斤,销售总额远超过百万元,但在本地和周边城镇仍供不应求,畅销不衰。

  到过水阳的外地客人和“回头客”都深知,凡在饭馆、酒店吃饭,都少不了要向老板点上两盘水阳“童子瓜”和“五香茶干”。而对初来乍到的新客,开饭馆的老板,又总会适时奉上两小碟,无偿请客人品尝。而品尝过这两样佳品的外地人,临走时或逢年过节,又都会请水阳的朋友帮助代购这两样价廉物美的水阳特产,回去转送亲朋好友,和他们一道分享皖南水乡这夹带醇浓人情的美味佳品。水阳酱瓜和干子作为当地一绝,早已声名远扬,为水阳人和到过水阳的亲朋好友们思念家乡,思念水乡,回味友情岁月,凭添了些许深深的浓情蜜意和生活的咸淡滋味。

  水阳干子

  关于水阳干子。在宣城社区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帖说:“在芜湖菜市场只要是卖干子的商贩,都说自已卖的是水阳干子,可见水阳干子的出名。但从我的品尝来说,有很多是魇品,虽然早就有水阳人在芜湖办厂做干子,但能吃到家乡的珍品也是难上加难。听说在东郊路菜场,只有每天早晨八、九点时候,在菜场路口‘曹氏茶干’专卖点才能买到正宗的水阳干子。其他菜市场是否设有专卖点,我不得而知,但一些超市所卖的干子,多为垃圾货,简直没法与正宗的水阳干子媲美。”

   那么,什么样的干子才是正宗的“水阳干子”呢?

   水阳“曹氏干子”业主曹家喜告诉笔者,“水阳干子”,又称水阳茶干或水阳香干,正宗“水阳干子”选用无污染、无病害、籽粒饱满的优质黄豆,经深层过滤的水阳江水浸泡、清洗后磨浆,再以高温煮浆、石膏点浆形成白嫩的豆腐后,舀入木质大板,稍稍冷却并切成小块,再用小方块纯白棉布将热气腾腾的小块豆腐折包成四角成方的小包,摆上木榨板,加压成型后成为白干胚。然后将白干胚放入大锅,再配上自制的原汁大豆酱、冰糖、茴香、丁香、桂皮、甘草等十余种配料,再加上老鸡汤,用火炖煮数小时,第二天清晨煮开入味后捞出,盛放在匾子里,再加入少量怀远小磨麻油拌匀,使其色泽油亮,色、香、味俱佳方可对外销售。水阳臭干,生产工艺又比香干多了几道。白干坯出来后,要放进大铁锅煮,然后放入特制的“臭水”缸浸泡2个小时,再用温水冲洗、净化后,推向市场供消费者享用。其实这“臭水”最有讲究,它是促使臭干能否发臭,且臭中溢香的关键。 “臭水”内含荷叶、冰片、黑芝麻、冬笋、石膏、精盐,甚而掺有鸡丝、鸡汤等配料。臭干嗅之清香,食之爽口。甜淡宜人,进入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尝,再啜饮一口新茶送入腹中,又可享受到一种淡淡的清香和醒脑的感觉……

   这位曹老板还告诉我:“正宗的水阳香干呈棕红色,规格一公分厚、八公分大小,重量45克左右,细腻爽口,咸中带甜,色泽油亮,撕开后纹路清晰,嚼食之细嫩无渣,绵柔爽口,五味俱全。正宗的水阳臭干呈青灰色,规格0.7至0.8公分厚、6公分大小,重量35克左右,细腻甜润, 臭中含香,清香可口,甜中孕咸,寓醇茶味,散荷叶香。”当我问道差的干子有什么特征时,他说,香干吃在嘴里木渣渣、干嘎嘎的没味道,臭干吃在嘴里硬帮帮或烂歪歪的拿在手里要散,而且同样味道不好,这就是臭料没浸透和浸过头了,说明他加工水平差,没有把握好各道工艺的火候、分寸,所以制作出来的干子质量自然相对较差。他还说,在水阳,谁家的干子好吃,就说明他舍得下料,成本高,利润低,对待消费者实在,这样才能保证干子的质量和品牌。

   另椐了解,水阳干子已有1000多年生产历史。有人研究品尝认为,水阳干子所以又称为“五香茶干”,除其磨浆细腻、韧性强,掰开后干肉呈丝状,甚至对角折叠不会开裂等特点外,它味道独特鲜美的主要原因,是选用了上等的陈年原缸酱油,并熬成卤油,加入老鸡汤,和各种佐料一起与白干坯浸泡一夜后,第二天清晨煮开入味后捞出,盛放在匾子里,再加入少量怀远小磨麻油或当地菜油簸匀,使其色泽油亮,色、香、味俱佳,令食者难忘。

   其实在水阳做干子的人很多很多,他们散布在镇郊和各个村落里,相传于一个祖师爷,总的口味、风格大致相同,只是个体之间略微有些差异。好在水阳人历来比较纯朴、醇厚,没有人敢胡来,水阳干子因质量稳定而闻名遐迩。有人推荐在水阳镇上的几家比较好的干子:获得全国金奖的 “曹家喜干子”;新品牌创立者“刘清胜真空包装干子”;新建村“小眼睛干子”、“陈清妹干子”“陈后龙干子”、“王昌旺干子”;坊桥村“杨如意干子”、“杨来发干子”、“陈传兵干子”、“张玉保干子”;双丰村“唐先国干子”;朝阳村“鬼聋子干子”;水阳街道“吴必和干子”、“刘朝阳干子”、“杨老四干子”,以及水阳当地名优的“老袁干子”、“小崔干子”等等。他们日加工生产“水阳干子”,有的5、6万块,有的10多万块,总产量约达50万块以上,均以各自的销售方式和渠道,将干子销往全国十多个省份和100多个大中城市。

  由于水阳干子多为传统工艺、手工生产,故工人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加之干体水份含量高,不易贮藏远销,故市场销路较狭。尤其一些小型作坊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相互为争夺周边市场打价格仗,导致产生产业内恶性竞争,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好在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带领他的团队横空出世、脱颖而出,在历史的拐点力挽狂澜,将水阳干子产业的发展引向了新的光明前景。此人就是水阳裘公的宣城旅游食品厂厂长刘清胜。他不仅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水阳干子”、“水阳镇”、“水阳街”、“水阳人”等几乎囊括所有与“水阳”二字有关的商标品牌,而且将水阳干子生产工艺和配方奥秘悉心研透,来了一个彻底改革和创新,并立志要把“水阳干子”做成“中国口感最好的豆腐干”,既能保留水阳干子的特有口感、美味,又从生产加工上科学地融进现代工业和技术的生产理念,将其生产潜能和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和进一步开发出来,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和高峰:让水阳干子“走”遍中国各个市场角落。为避免无序竞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专家科学论证,刘清胜食品厂自创办伊始就投资100多万元,率先引进大量先进设备,从保持传统生产工艺,保留独特口感、美味,净化生产加工环境,解决各种污水废汽污染入手,他创办的新茶干厂,从磨浆、汽蒸、管输、成形、传送、入味上色,到真空包装入袋、装箱等,系全部实行电气化、自动化,其机械装置如采用不锈钢柜锅煮浆、全密封管道送浆、电动化白坯干压制、汽缸蒸煮、输送带冷却、传送、紫外线灯杀菌等,每一道工序都通过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从而避免工人直接接触,引发细菌污染和不卫生的情况发生。

  走进宣城市刘清胜旅游食品厂, 宽敞的厂区院落,生活区公共食堂、办公室、住宿、车库、燃煤、蒸汽炉、原料储藏室与封闭的生产区干子生产加工车间截然分开,错落有致。和人们司空见惯的其他干子加工作坊截然不同,整个生产加工,从泡豆、清洗、磨浆、沙布过滤、不锈钢锅炉蒸煮、管道传输、入缸点浆,到形成豆腐、舀铸成块、压制白坯、配料蒸煮、酱色入味,再到拌以麻油、冷却入袋、无影灯杀菌、真空包装、成品装箱,共有十七道生产加工环节,几乎全是电动化和半人工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只有过去的1/2。且所有生产加工车间里都安装了空调、风扇、透明窗和换气扇,工人上班冬暖夏凉,生产加工中的残渣污水及歇工后冲洗豆浆传输管道的废水,都通过地下PVC管道排出厂外的净化过滤池……

  该厂目前拥有职工50余人,日产真空包装的“水阳干子”最高峰可达到30万块,约占全镇真空包装干子产品总数的80%,且大多进入各大中城市的超市货架销售,为全镇唯一独家,从此打破了全国闻名的“水阳干子”进不了超市、上不了货架的历史。水阳干子生产企业,从此在他的示范引领下,终于从低谷徘徊中走出,并拓显出光明的前程。

  水阳镇经委对此曾作过一个专题调查,全镇仅4个街道社区大小干子厂、豆腐店和豆浆锅巴企业多达50余家,日加工黄豆1、2万斤。其基本生产格局为:水阳、裘公主产干子,日加工黄豆1.5万斤,除供应当地少量豆腐、锅巴、千张外,一般日产“水阳干子” 余50万块,高峰时日产可达到70万块,90%销往外地;杨泗主产“豆浆锅巴”,日加工黄豆3000余斤,日产“豆浆锅巴”2000余斤、12000张至15000张,95%外销宣城、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等城市。雁翅所产干子、豆腐及锅巴、千张多供应当地,部分外销。粗略估算,仅水阳干子、豆浆锅巴等豆制品生产,日产值达10至15万元,年产值超过3500至4000万元。

  水阳豆浆锅巴

  水阳豆浆锅巴源自豆油皮和锅底垢形成的启发,是古传豆制工艺食品,采用黄豆原浆,在铁锅上浇铸制成,口味独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铁、锌、氨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因为它焦香可口、食用方便和易于贮存携带而受到人们的亲睐。追古抚今,这一产品的出现与水阳干子同样久远,但真正形成商品,批量加工,销往城市,那可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水阳镇杨泗人的创意。

  人说“水阳人精手勤会挣钱”,此话一点不假。在该镇金宝圩西北部杨泗社区,就活跃着三四十户人家四五百口子人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采用临时“组阁”、就近招工、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产,面向市场,以销定产,相互自愿,来去自由,长年专事“水阳豆浆锅巴”的生产加工,日产量目前已达到3至5万张,年产值可达到140至200万元,销往宣城、芜湖、合肥、马鞍山、南京、巢湖、繁昌、溧水、高淳、郎溪等地,在不经意间渐成气候,初步形成一个朝阳产业。

  水阳制作的“豆浆锅巴”、“豆腐千张”和“豆腐皮”很有讲究。“豆浆锅巴”一般采用纯豆浆在铁锅上手工浇制,经温火烘烤,锅底一面呈金黄状,铲起来经冷却后,折叠出售。消费者买回来置于家里通风环境下,或置冰箱保鲜盒内,来客随时取出,用开水烫泡切成丝条,加香菜、调料拌匀即可食用。“豆浆锅巴”作为一道乡土菜肴,吃来清香可口,满嘴生津,可作下酒菜,是传统的精制佳品。“豆腐千张”则采用石膏点浆形成豆腐后,铺在白布上浇制压成。成品乳白、细腻,可切丝炒菜,可打叠与肉一起红烧,也可用作火锅佐料,是营养丰富的菜品原料。“豆腐皮”则是浮在一锅豆浆面上的厚厚一层豆油,更是豆制品中的精品,做菜与“豆浆锅巴”相同。在这三道乡土菜肴中任选其一,加上切成小块的水阳干子和在饭锅上蒸熟的鸭脚包、鸭翅膀,再到街上买来一碟水阳羊糕,招待家里来的亲朋好友,再炒一碟子热油花生米,打开一瓶白酒,放上一款音乐,一定会让客人们感到十分惬意和快乐。

  说到水阳锅巴,就得说到魏得清。这个魏得清何许人也?他就是水阳镇杨泗社区竹埂村民组的一个普通农民,初中毕业文化,今年46岁。今年春季我去采访,他告诉笔者:他是1997年最早尝试生产豆浆锅巴的。他采用两锅一灶、一人操作方式,在家里打了8口柴灶、16口铁锅同时加工生产,每天可加工黄豆由300~500斤1000~1500张,逐步增加为1000余斤3000张以上。对外批发价1.2至1.5元1张,人员工资长年月均1200元左右。他还告诉我,这种全人工生产方式,全凭师傅自己掌握的技术,手脚快的一天最多可加工250张,一般手艺一天只能加工200张左右。故他采用的是计件工资制,多产多挣,少产少挣。“靠在家门口,日挣五六十元;吃喝全包,每天‘净得’。”魏得清用水阳话补充说,“起初创业,靠的是‘一条扁担打天下,两口铁锅定乾坤’,后来销路打开后,当地不少人就跟着搞了起来。现在光杨泗这一块就有30多户,还有隔壁惠民等村也有10多户,总共有五十来户、四五百人在生产豆浆锅巴。”

  当然,人们见魏得清生产豆浆锅巴尝到了甜头,纷纷仿效学习,很快掌握了技术,先后走上了致富之路。当问起他下一少的打算时,魏得清对我说,现在这种全靠人力和作坊式手工生产的做法,锅巴破损率大,正品率只能达到80%,成本高,效益低,除了正品可以卖到1.2至1.5元1张外,破损的锅巴只能剪成条状,按7元1斤卖给城里的排档和小吃摊作麻辣涮的主料,有时并满足不了市场上对豆浆锅巴规格的需求。如果要把它作为一个正经产业来办,让豆浆锅巴像干子和鸭脚包那样,采用真空包装,改为3至5张或5至10张一包的小包装,印上凉拌、油抄、红烧、炎锅、煲汤等不同的菜品制作方式,打进超市销售,并与干子、鸭脚包“联营”,利用各自渠道,统一对外销售,必须加大投入,改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批量生产。听了老魏一番感喟,不觉深受感染,心想,难怪不久前听到这样一段顺口溜:“宣城有钱的在水阳,水阳有钱的在雁翅……”水阳雁翅人搞船运出了名,近千艘大铁船驰骋江海,年创收1、2个亿,不仅为勤劳的水阳人鼓了口袋,还扬名省内外,为宣城人争了光、添了彩。在这样的氛围下,水阳杨泗人不甘落伍,奋起直追,也在创新产品的同时,探索发展自己特有的新产业。此时此刻,我不禁为自己作为水乡人,为水阳拥有这样的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不知哪位哲人曾这样说过:“人类之有希望在于勇于不断探索前行……”

  半年时间一晃过去了,杨泗的豆浆锅巴产量究竟多大?魏得清梦想的新工艺改造实施成功没有?笔者带着一腔热情,最近特地深入杨泗社区,对水阳豆浆锅巴的生产规模作了一次专访了解。

  在社区书记李旺宝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沿着“组组通”公路,重点走访了吴村组胡家云、李敏、李军;魏旱组唐祖俊、唐祖发;竹园组丁小明;沈旱组唐德衙、李立阳、李立胜、唐杰;袁旱组肖金新;新庆组张绍林;双沟组丁能富;以及惠民丁三子、陈春芝、丁光亮等20余户,了解到他们的大体生产情况。其中产量最高的数丁三子,他建有18口灶36口锅,日加工产量达4000~5000张。其次是唐祖发(妻子刘小妹),建有11口灶22口锅,日产豆浆锅巴3000张左右。以下就是唐祖俊、魏俊虎、丁小明、邢双根等,他们多则8至10口灶;甚至少于5口灶,日加工产量约为2000张以下、1000张以上。

  在走访过程中,丁三子夫妇介绍道:“在杨泗一带,豆浆锅巴日产量就数我和魏德清、唐祖发三家最高,市场销路也是我们三家最好,有的小户都是他们包生产,我们代推销,大家双赢。”

  社区书记李旺宝此时还向我介绍了水阳豆浆锅巴的多种食用方法。一可凉拌:将豆浆锅巴切成条状,配以香菜、辣椒、姜丝、蒜沫、麻油、味精、精盐等调料,经80度温开水烫涤后,在锅或盘内拌匀即可。二可烫食:将豆浆锅巴切成条状,放置菜盘中,作为火锅如麻辣涮类烫菜佐料,放入火锅沸汤中,边烫边食用。三可炒食:将浸泡过的豆浆锅巴切条,配以少量蔬菜(韭菜、香菜、辣椒等)搭配、同炒即可。四可煎食:将豆浆锅巴摊平,放入肉羹、肉糜或香菜等,经包叠后,入锅煎成两面黄,,喷水闷锅稍许,出锅后切成寸段,放置碗盘即可。五可油炸:用豆浆锅巴皮包裹其他菜肴(肉馅、菜馅等),放入烧热的油锅内炸熟后即可。六可红烧:将豆浆锅巴打叠,等肉、鸡、鸭等主菜烧至六成熟时,下锅闷煮,一道红烧,或用豆浆锅巴包裹鸡、鸭、肉类,经油煎、油炸后,一起红烧也可。

  听了李书记这样一番介绍,深感受益非浅。不禁喟叹,在水阳圩乡,连小小豆浆锅巴都创制了许多吃法,金宝圩真乃百姓美食之故乡也!

  虽然跑了多家,看了多处,我心中仍惦记着魏德清,半年有加,他究竟搞的怎样了?我还是有所期待。等到了现场,其发展变化不由我不喟叹。

  进了魏德清家,只见堂屋墙上挂上了生产水阳大豆专业合作社的牌子,而且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社长张绍兰,副社长丁能富、张绍林、魏德清、韩世龙,监事长魏俊虎,副监事长叶秀英、许杨荣等组成人员名单赫然在列。可见他们在互助合作上已迈出了新步伐,初步走上了贸工农、企业加农户的致富之路。并借鉴刘清胜干子生产线做法,投资百余万元,改进生产方式,传承古老工艺,设计制造了先进配套设备。据魏德清自己说,新改进的豆浆锅巴生产方式,由原先“烧干材、捣灶堂,一人包干两口锅;成天烟薰火烤,工人挥汗如雨;苦脏累腰背酸,一天产量200张”,同时由于干柴灶堂烧火不匀、受热不均,导致豆浆锅巴焦、黄不匀,产品质量不一,成品率低于80%,生产效率和效益都不高;现改成使用油压炉,通过电加热和管道导热生产新工艺,生产加工车间一排14口不锈钢平板锅,形成7个人一班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因油温均匀,车间环境卫生,采用一天三班倒,人均班产600张、7人一班可加工4200张,一天三班可产1.26万张,人均提高效率达3倍!

  也就是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一条新建的14口锅电加热油压炉生产流水线,一天产量可超过1万张,月产豆浆锅巴可提高到38万张,如果解决好销路问题,年产值仅魏德清一家可达到600余万元!是原先年产量、年产值的3倍多!还购买安装了100平方米的冷库,用来贮藏原料与产品。

  目前魏德清已向工商部门和食品生产卫生管理部门申请核发了“水阳魏德清”注册商标与QS认证,他正带领着家人和团队,充满信心,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他告诉笔者,投产以后,他的豆浆锅巴将采取微波炉烘干与真空包装,分别制成1张1袋的小包装和10张1袋的大包装进超市销售,外加礼品袋款式。不再象以前那样卖大路货,用塑料袋拎,包装不上档次,精品只好低价。

  虽然魏德清的豆浆锅巴生产线还未正式投产,但我们从他坚定的语气和眼神已看到了新希望……

  水阳鸭脚包、鸭翅膀

  水阳鸭脚包、鸭翅的由来,笔者作了走访了解。据老人们回忆,上世纪30年代末,水阳有一家回族人清真所办“钱文纪板鸭店”。此店由钱文纪父亲钱希文创办,冠钱文纪名,交由钱文纪打理经营。当年钱文纪青年一表人材,经营有方,其产品“水阳盐水板鸭”畅销上海、东北等地,十分兴盛。娶到了宣城十字街有名的“刘家花粉店”老板的独生女刘明全为妻。刘明全,乃宣城商家大户之女,回族人,念过国民小学,长相秀美,自幼聪明,精通商道,为人贤惠。因日本鬼子占领宣城,烧光了她家商店,随父母“跑反”到水阳“逃难”,经长辈介绍嫁给了钱文纪。刘明全过门后,从此成为“钱文纪板鸭店”的内当家兼“大师傅”,钱家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日本人投降后,国内又起战乱,加之钱家生意中途遭遇了一次盗劫,一劫

  不振,从此趋向衰落。解放后,钱文纪因其历史问题而劳改。直至改革开放后得以“平反”,60余岁的钱文纪才回到家乡重操旧业,做起了他的板鸭生意。

   曾任老水阳副镇长的袁来泉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有上海出国的外宾,专程来水阳寻找钱文纪洽谈板鸭出口合作事宜,可惜当时政策尚“左”,钱文纪也没还乡,外宾抱憾而去。

   另据水阳镇原物资供应站负责人朱启荣回忆,改革开放初期,物资供应还是“计划经济”,水阳地区建房、浇预制板,包括后来造小铁船等钢材十分难买。后来实行“双轨制”,为了搞到市场十分紧俏的钢材,他们设法从当地买到许多好吃的“地方土特产”,带到马钢“找关系”、“走后门”,其实就是靠“水阳板鸭”铺的路。因为当时物资馈乏,不仅工业产品紧俏,农副产品同样难买,这就为商业和物资部门从中渔利创造了“商机”。当时马钢的一些部门负责人对“水阳板鸭”很感兴趣,每年都要委托朱经理代为订购,自此钱家的板鸭从下半年开始,通过预订要为马钢专门“生产加工”数百只,最高时年销量达到两千余只。后来鸭子杀多了,鸭脚、鸭翅膀及鸭心、鸭肫、鸭肠就被分别加工,制作成鸭脚包、鸭翅膀对外出售,这就是“水阳鸭脚包、鸭翅膀”的来历与故事。后来钱家小儿子钱德明高中毕业,曾到饮服业“待业”过一年半载,1983年因工资待遇太少,下半年索性回家干起了“个体户”。钱德明从此在其母亲刘明全的大力辅佐下,从卖板鸭、卖烤鸭、卖羊糕逐渐走上了专门生产加工鸭脚包、鸭翅膀的道路。值此稍后两年在水阳制作鸭脚包、鸭翅膀的,还有钱德明的大哥钱德义。因为后来饮服业“垮了”,钱老大也只好从“包包子”、“蒸大馒”的“白案”改行,师从弟弟而开始卖板鸭、卖烤鸭、卖羊糕,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也效仿弟弟钱德明生产注册“钱德明鸭脚包、鸭翅膀”的做法,干脆做起了生产加工“钱老大鸭脚包、鸭翅膀”的生意。

    由于鸭脚包、鸭翅膀价廉物美,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很快在水阳当地刮起了一阵旋风,“钱德明鸭脚包、鸭翅膀” 、“徐立平鸭脚包、鸭翅膀”、 “钱老大鸭脚包、鸭翅膀”、“徐海荣鸭脚包、鸭翅膀”、“徐海滨鸭脚包、鸭翅膀”、“老徐鸭脚包、鸭翅膀”等等,类似以各人名字命名的鸭脚包、鸭翅膀产品先后相继问世,他们的年产量大的达300至500万只,如钱德明厂、徐立平厂、徐海荣厂;中等的达150至250万只,如徐海滨厂、老徐厂;小的50至100万只左右,如钱老大厂、马海明厂、马海荣厂、张文琪厂、小任厂、小钟厂、茶亭厂、养殖场厂、一顶桥厂;还有数十万只的生产作坊,根据市场需求时产时停,难以计数,他们纷纷闯入省内外市场抢占先机,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为此他们的产品因配料不同而各有风味,也因价格差异拥有不同的消费群体。但由于生产规模不同、加工水平的差异,以及生产实施的不一,而形成不同的质量标准,因此其生产工艺需进一步规范,生产技术实施也需进一步改善,质量标准也需进一步统一,风格各异的配料需进一步求得新的科学卫生认证……

   据笔者的朋友何贵宝介绍,传说过去人们爱吃鹅脚,更有将腌制风干的鹅脚煨熟了让孕妇发奶的,后来便有人腌制鸭脚代替鹅脚出售。当有人发明了鸭脚包后,又有人试着加姜、加肉、加笋、加鸭肝和鸭肫等,以增加不同的风味,创新自己的品牌。过去人们加工鸭脚包、鸭翅膀,用的是腌制板鸭多余下来的下脚料;如今人们生产的鸭脚包、鸭翅膀,则是从外地板鸭厂、罐头厂精心选择和订购的原料,并通过冷冻冷藏运回来进行加工的。上规模的鸭脚包、鸭翅膀生产厂家,都按食品卫生要求配有消毒、检验、烘烤、冷藏、真空包装等设备,生产加工车间更是管理严格,外人不准擅入,且职工上岗都需经过身体健康检查、培训等。

   老何还指出,过去加工鸭脚包、鸭翅膀,由于生产厂家少、原料易购,生产成本较低,纯利润有时可达到对半超过;如今厂家增多、原料紧张,加上市场涨价等因素,成本增大,鸭脚包、鸭翅膀生产加工的利润率最多只有25%,少时仅达15%左右。

    由以上可知,水阳镇是省内外乃至全国生产加工鸭脚包、鸭翅膀最早的主要发源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小生产企业和加工作坊现已发展到20多家,年产量超过2000万只(其中鸭脚包占70%,鸭翅膀占30%),经营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纯利润大约在800万元左右,可解决数百人的就业问题。水阳生产的鸭脚包、鸭翅膀,被众多报刊媒体宣称为“水阳特色风味”而名扬省内外,深受上海、南京、合肥、芜湖、深圳、广州、东北等大中城市和地区消费者欢迎。而在众多的生产厂家中,钱德明、徐立平、徐海荣、徐海滨、钱老大等名列榜首,他们所加工生产的鸭脚包、鸭翅膀,因源于当地祖传独特工艺,选用优质鸭脚、鸭心、鸭肠,配用精盐、白糖、味精、生姜、料酒、大料等,加上数十味名贵中草药,经消毒、清洗、腌制、浸泡、曝晒、捆扎、风干、杀菌后,经真空包装而成。产品外观呈琥珀色,晶莹剔透,光泽鲜亮,香味独特,肉美而鲜,骨酥而松,嚼之喷香,健牙生津,滋阴壮阳,无论其色泽、味道、营养等,因价廉物美更受青睐,并成为各城市宾馆、酒店的‘席上珍肴’和人们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水阳鸭脚包、鸭翅膀”已普遍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精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水阳羊糕

   水阳羊糕。说到水阳羊糕,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说水阳镇“德和居”(文革中人称“三层楼”)当年有两位盛名远扬的厨师。一名叫陈大财,黄池人;一名叫王永贵,当地人。两人厨艺高超,各有特色。陈大财烹制的菜肴色相好看造型好,但需精制的原料和佐料配套才能烹饪。有人这样说,陈师傅烹制菜肴如给妇人化妆,虽浓妆艳抹但需天生丽质,虽雍荣华贵却少不了得体的服饰给予衬托;而王永贵师傅烹制菜肴则不同,他既能因材施妆,也能随地取材,不宥于原料和佐料的限制而烹制出各种可口的饭菜。有人评价说,王师傅师承杂家,无师自通,他烹制的菜肴,秉承徽派真旨,虽为平常无名小菜,然经他手调制,却味道

   别样般鲜美。加之文革时期物质贫乏,王师傅“菜烧得好”也应合了当年的时代潮流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初,新疆军区司令员王恩茂受贬担任芜湖行署闲职时,经常到农村调研。一次来到水阳公社,察看了农村情况后,王鸿树等一帮“公社领导”请“王老”吃饭,就是在水阳轧花厂食堂烧好后,送到公社食堂招待“王老”的。“王老”吃了王师傅做的饭菜,十分赞赏有加,当即与公社领导商量,要调王师傅做他的专厨。因为王师傅考虑到自已年过六旬,且上有老下有小,再三委婉推辞。但后来多次王恩茂在宣城调研期间,却一直跟随服务,直至其离宣,终未成行。后来县里曾两次选派他以中国厨师身份出国支援坦赞尼亚和赞比亚,他也以自已体老有病为由,谢绝了出国之邀。自此王师傅一直为上上下下的各级领导服务,寻常百姓从此再无机会到“三层楼”饭馆领略到他那精湛的手艺,吃到他可口的菜肴了,倒是水阳轧花厂的领导和职工们,享用了他多年的服务与口惠。后来他虽然因病去世了,但因这一段经历,在水阳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据说王师傅把自已特有的一手绝活和拿手菜。去世前传给了他的大徒弟吴兆义。

  改革开放后,靠开个体饭店起家的吴兆义,凭着能做一手好饭菜的手艺,在水阳闯开了天下,成了当年第一批个体户“万元户”。虽然20年后他也和师傅一样离世而去,但却将手艺传给了他的两个女儿,改号为“姊妹餐厅”经营至今。为此,笔者专程到水阳采访,听老一代“美食家”们叙述起那令人难忘的“食忆”美味。

  当年吴兆义开饭店,有好几个拿手菜,“回头率”特别高。据原水阳陶瓷厂会计吴贤过老人回忆,吴兆义比较有名的菜是“开阳干丝”、“莲子羹”、“蟹糊羹”、“清蒸鳜鱼”、“银鱼蛋羹”、“水阳羊糕”等。而这些名菜,均出自师傅王永贵的嫡传。

  吴贤过老人回忆说,“开阳干丝”的主原料与佐料是:鸡肉丝、鸡汤、虾仁、干子、姜丝、葱花、调料等。而“开阳干丝”的做法又有讲究,首先优选上乘的水阳干子,将干子采用精艺刀功切成丝状,再和经过温水浸洗的虾仁一起,与煨熟剔出的鸡丝一道,放入鸡汤中浸泡一定时间,然后再用温火煨煮,加入精心调制的佐料、姜丝、葱花等,最后端上桌给客人享用。

  “莲子羹”的做法与“开阳干丝”近似,它需挑选上好的莲子,将其清洗、除芯、煨熟,然后加入冰糖、蜂蜜等调料后,温火清蒸,至熟透且各种调料入味,再经温凉后端上桌入席。此菜一般在夏秋烹饪,据说具有清火、润嗓、补肺之功效,食用者竞向订用。

   “蟹糊羹”的做法更是不同一般。它选择肥大壮蟹4至6只(根据来客人数和要求制作),“半斤八两”规格鳜鱼1尾,分别蒸至半熟,并先后剔出蟹黄蟹肉和鳜鱼肉,再选取3至5只新鲜鸡蛋,除却蛋黄,只留蛋清,将蟹黄蟹肉和鳜鱼肉(在夏秋季节,也用南漪湖的银鱼代替鳜鱼制作),与蛋清一起和合搅匀,放入新炒制的花生粉、香菜沫及特制佐料等,置于高压锅内进行清蒸,熟后撒上葱花等客人爱吃的香料,端上桌供客人品尝。

   吴氏“水阳羊糕”的制作与众不同。但它究竟不同在哪?也无人能说清,而其家人也秘不外传。主要原料和佐料是当地本羊肉、鳜鱼肉、猪蹄汁、生姜、大蒜等。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冬季以当地煨熟的本羊肉为主原料,掺以猪蹄熬烂的肉汁(也有说法加上清蒸剔出的鳜鱼肉),再配以生姜、大蒜等佐料,经充分搅拌均匀后,倒入制作容器如瓷盘、木盆等,经一夜天然冷冻,用刀切成四五公分厚、七八公分长的条状对外出售。现在有了冰霜,有时春季也有羊糕出售。食用时,只要将其从冰霜取出,切成1公分厚的块状,放入盘中,再配以小碟辣椒,浇上酱油,一同上桌供客人蘸食。

   现在水阳“姊妹餐厅”吴氏水阳羊糕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切成0.2至0.4公分厚,大小呈5至6公分长,3至4公分宽,表面光滑,晶莹透亮,羊肉、鳜鱼肉、蒜花、猪蹄汁等均匀分布,成块凝结,看起来透明少肉,吃起来满嘴生香,慢咽生津,状如膏脂,用竹筷夹起或用拇指和食指拈起,轻抖不散,富有弹性,状如皮筋,咀嚼辛香,咽食生津,回味无穷。也有人说,市场上比较,买回的羊糕,切出如花生糖,成棱角状,晶莹透亮,糕肉不多,夹有弹性,跌落不散,多为吴氏、杨氏所产等正宗“水阳羊糕”。而凡切出如花生酥,看似糕肉笃厚,成球块状,厚度超过0.6至0.8公分,夹起不透明,一弹就散,甚至夹不成块,一碰就掉,滑落地上捡不起来的,定为膺品。而为什么“吴氏羊糕”久誉不衰,长此以往供不应求?传说有一秘方,至今难被外人掌握。

   还有人说,“水阳羊糕”其实起源于回民开的“清真”饭馆,为回民所首创。因为回民饭馆的冷盘“冻羊糕”味道鲜美,被当地汉人沿袭其工艺,加入猪蹄汁、猪皮条等出名。据水阳读书颇多的文化人、回民钱德培介绍,追本溯源,正宗的“水阳羊糕”应是回民首创;其次采用的原料当以带皮的当地本羊肉为主,配以调味佐料,不掺任何配料;而扒皮羊肉刻出的羊糕味道则次之,其粘性差好散,用筷子捡不起来。他叹口气道:“如今是再也吃不到回民‘清真’的正宗带皮本羊肉刻出的羊糕了!”接着他又说道,“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拿纯粹带皮的本羊肉刻出的羊糕来卖,价钱高了谁又能买得起呢!”

  近年来,“水阳三宝”、“水阳蒸蟹”、“老蟹火锅”、“红烧老蟹”等陆续成为外地人到水阳慕名必尝之菜。如“水阳三宝”就是选用水阳干子、鸭脚包、鸭翅膀三种主要原料精心烹制的一道当地名菜。据品尝者介绍,在水阳10多家大中饭馆、酒店中,这道菜烧得最好吃的数“顺心”、“王二”、“海浪”、“会宾”等酒店。

   据该镇经委主任高胜安介绍,全镇加工“水阳羊糕”对外出售的约有六七十家,仅水阳镇就有20余家,雁翅、裘公、杨泗分别有十多家。在水阳,饭店酒家大多销售自已加工的羊糕,如姊妹餐厅、海浪餐厅、王二大酒店、楼外楼、会宾楼、小天香、顺心、丽都、七子、青竹楼、琴丽酒楼、平安饭店等。还有不开酒店餐厅住在水阳卫生院对面街巷里、水阳原地税分局对门的杨家发,他原是饮服业职工,红案白案通晓,单位解体之后,他自起炉灶,也仿效别人摸索卖起了泸牛肉、烤鸭、盐水鸭和水阳羊糕。他加工制作的“杨氏羊糕”,据说可与姊妹餐厅的“吴氏羊糕”相媲美,产量甚至居全镇之首。据杨家发自已介绍,他加工的水阳羊糕,当地带皮本羊肉约占75%,猪蹄肉汁约占15%,蒜花、白糖、味精、精盐、水份等调料约占10%。春节期间,姊妹餐厅每天对外销售“吴氏羊糕”二三百斤,而“杨氏羊糕”每天销量可达到三四百斤。总之,每年十至十二月三个月,仅姊妹餐厅一家可加工销售吴氏羊糕近2万斤;而“杨氏羊糕”大约销售3万余斤;加上其他酒家餐厅在内,整个冬季,全镇每天可加工销售“水阳羊糕”三四千斤,每月可达十余万斤,一季总量超过五十万斤。按平均每斤18元计算,加工值超过1000万元,纯利润350余万元,竞形成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菜品产业!这还不包括雁翅、裘公和杨泗所产“水阳羊糕”对外销售的,这简直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

  笔者后话:在水阳镇环圩105华里、方圆205平方公里地域内,“水阳五宝”在当地已初步形成一个不可小觑的五大系列旅游食品产业,根据初步摸底和估算,它有几乎接近1个亿的总产值和2000万的利润,并吸纳、解决了水阳村镇千余名富余劳力就业和数百户家庭致富。而怎样抑制与避免当地行业内出现的不顾成本、低价倾销的恶性竞争,以及作坊式生产所带来的残渣废水污染等,引导该产业快速整合、形成集群,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希望能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当前各地十分注重外出招商引资,引进舶来经济与产业,却一时间忽略了地方特色产业与经济的发展,为此应当“两手抓”,不可偏执一头,既要依托水阳分区(光明工业区),狠抓招商引资,引进舶来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又要抓扶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持续不断做大做强“造船之乡”、“水运之乡”、“蟹苗之乡”等块状经济、产业。同时瞅准时机筹建水阳旅游食品工业园,切实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水阳五宝”特色产业,以形成政府行为与民间发展共进、外来产业与地方经济互补、相得益彰的新局面。笔者据此抛砖引玉,对如何发展“水阳五宝”产业拟提五点建议如下:

  一、成立水阳旅游食品产业整合开发领导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班子,规划建设水阳旅游食品工业园,切实认真实施和推动这项工作开展。

  二、确立新的战略思路,统一政府指导行为和企业主经营思想,采取“以政府为主导,项目资金支撑,企业优惠入园,行业协会牵头,建立孵化基地,规范生产标准,实施产业整合,优化经营行为,达到互惠共赢”。

  三、建设标准化厂区、厂房,将“水阳五宝”大小生产厂家、作坊(包括水阳干子、鸭脚包、豆浆锅巴、羊糕、酱菜系列〈酱瓜、香菜、生姜、大蒜〉等)整合到一处,集中生产加工和统一进行“三废”处理。

  四、建立“水阳五宝”产业发展协会和各行业协会。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运用商会型协调管理体制模式,引导他们逐步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团队运营、健康竞争、共同发展”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组织。

  五、“水阳五宝”产品开发与经营思路:1、五宝产品开发,可顺应市场需求,立足本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质量,依托水阳旅游食品工业园这一窗口,逐步推出水阳五宝系列旅游食品。如豆制品系列:水阳香干、白干、臭干;水阳豆浆锅巴、豆腐皮、豆腐筋、千张、豆奶等。酱制品系列:原味酱、牛肉酱、虾仁酱、蒜仁酱等。腌制品系列:中国香菜、水阳酱瓜、本地腌白蒜、腌生姜、盐水萝卜等。肉制品系列:水阳香肠、腊肉、腌鱼、鸭脚包、鸭翅、鸭舌、鸭肫、乳鸽等。甚至还可生产加工口味独特的水阳冻羊糕、水阳冻鱼糕等,冬季直接打入大中城市、宾馆酒店和超市销售,实现资源整合,以此打造完整的水阳系列旅游食品产业链。如在水阳干子、豆浆锅巴等豆制品生产的同时,把过去作废品处理的下脚料豆渣,集中开发加工成雪花菜、霉豆渣饼/片等;如在腌制加工水阳系列酱菜时,可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配套蔬菜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带动当地农民加快致富。并努力筹建水阳旅游食品集团,集水阳豆制品、酱制品、腌制品、肉制品等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制、开发于一体,发挥集团优势,参与市场竞争。2、五宝产品经营,可采用“刘清胜式”做法,统一厂商思想,形成产业协会与行业协会规则,对五宝系列产品实施“捆绑销售”的策略,在全国大中城市、县城、乡镇建立分级代理商,寻找更多优秀的外域代理商,推行产品代理制,走连锁经营、共同发展之路,进一步共同把市场做得更大、更细……

 

                    注:有意向投资“水阳五宝”产业者,请与作者联系:1535575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