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管理城市灾害 荷兰模式值得借鉴
|
|
2010年12月30日 来源: 重庆日报 |
记者 龙在宇 实习生 高红梅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如何将城市的损失减到最小?我们应该怎样更高效地管理好我们的城市?城市的危机管理,成为近日在渝举行的城市管理研讨会上各方关注的焦点。
现有管理模式“有效”但不“高效”
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柳钦介绍,目前我国的危机管理模式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分兵把口。即对引致危机的各种灾害的测、报、防、抗、救、援都实行分部门、分地区、分灾种管理。二是“救火式”的群众运动。一旦某一城市发生了危机,政府、军队、民众就会立即被动员起来,在短期内迅速组织强大的资源应对。
“上述危机管理模式在小规模单灾种发生时是十分有效的,但在城市这个复合系统内则显得力不从心。”陈柳钦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城市的减灾资源呈分散状态,各灾种管理职能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凝滞,将严重影响危机管理的高效化。
急需完善城市安全管理系统
2009年8月5日的大雨导致龙头寺下穿道积水深约2米、交通完全瘫痪,据悉是由于该路段仍然由所在区县负责管理,当时尚未移交市政部门日常维护所致。
市人大代表、老疏浚工孙春明说,以渝中区为例,主干道排水系统由市政设施管理局负责维护,支路则归市政绿化局下属的渝中区维管处管理;到了社区、企业,又是由业主自行管辖,地下排水管就因此被人为地划分成了很多段。
事实上,这种分散的暴雨危机管理只是城市安全管理的一个方面。
这种情况下,城市急需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系统:全面整合能源、水、食品、交通等服务等基础设施资源,将其信息收集、整合、监控并分析,让城市管理者实现掌控全局的能力。
荷兰模式:全面准确细化
“这套系统最先在荷兰建立,荷兰有超过60%的土地都在海岸线以下,备受洪水威胁与困扰,这种自然地貌为该技术提供了合适的试验场所。这套系统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被引入到中国。”美国AGT国际集团董事会主席马迪·柯查威说道。
马迪·柯查威介绍说,这套系统为荷兰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巨大支持。比如何时注满贮留池,何时加固哪些堤坝。如果发生洪水,该系统将准确感知洪水所在区域等。
马迪·柯查威举例说,“假设在两路口发生了一场车祸,有人受伤了,但是他不能被送到最近的医院,因为最近的医院可能没有相应这方面的医生。那么此时,系统就会提示他:头部受伤最好的治疗地点不在距离1公里远的医院,而是在距离3公里远的医院,因为那里有懂得如何治疗的医生。然后,系统就会测算出去往那个医院的最好路径。”
记者从市应急办了解到,重庆正与各方面接触,希望这套在荷兰及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全新城市管理系统能在重庆发挥作用。
西南政法大学肖新云讲师认为,从被动的危机回应到未雨绸缪前瞻性的危机缓和,这是新时期重庆城市管理的必然取向和选择。不过,马迪·柯查威也告诫说,重庆比荷兰要大很多,如何把荷兰经验和重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