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鄂尔多斯市集团企业的突出问题
2000年到2010年10月,鄂尔多斯市共有注册集团公司155家。2005年以前,每年注册的集团企业均是个位数,2005年到2008年,每年注册的集团公司达10个以上。2009年,集团公司注册则呈井喷之势,达到46家。2010年1月到10月共有38家集团公司注册。
鄂尔多斯目前是内蒙古地区集团公司做多的地方,随着经济的不断攀升,鄂尔多斯的老板们眼前看到的仿佛遍地是金,圈地占坑成了当下企业乐此不疲的事情,每家企业旗下都有少则三五种多则十几种的业态分布,用本地老板的话讲都是干什么都挣钱,所以拼了命的干所有事情,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会不会,没有能不能,更没有风险大大等等这些问题。用几个老板碰见的对话足见鄂尔多斯集团组建的速度“几天不见你也整成集团了”
新闻链接
鄂尔多斯市工商局副局长贾旺荣告诉记者。
贾旺荣表示,集团公司迅猛发展是近两年的事。《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要在5000万元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以上。
2008年金融危机后,鄂尔多斯市很多企业面临市场“寒流”。为了帮助企业解困,2009年年初,鄂尔多斯市工商局出台了《二十八条意见》,其中“降低企业集团登记注册资金要求”是《二十八条》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二十八条》把集团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降低到5000万元,子公司的数目降低到3个以上。我们降低了准入门槛,就是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壮大。”贾旺荣说,“现在鄂尔多斯市的集团公司大约在150家左右,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变化,具体数字也很难确定。”
《二十八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鄂尔多斯市工商局的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0年10月,鄂尔多斯共注册了155家集团公司。2005年以前,每年注册的集团企业均是个位数,2005年到2008年,每年注册的集团公司达10个以上。2009年,集团公司注册则呈井喷之势,达到46家。2010年1月到10月共有38家集团公司注册。
集团化运营之殇
在鄂尔多斯很多企业家都还来不及思考企业运营方面的事情,就已经“被集团”了,仿佛还依然继续着一夜之间的神话。经济增长的诱惑,,GDP的精神堡垒使得他们在还不会走的情况下就已经在跑,一切都是来的猝不及防。在此之 中他们充满困惑和疲惫。
拿我身边的两个集团企业家来说,一家刚成立集团两个月,新购置了几千平米的办公场所,装修一新,老板每天兴致盎然,充满激情,但实际上外强中干,涂有集团的样子,其他事情依然照旧,作为集团领袖当下还继续在成立集团的新鲜当中,对于集团管控根本是一无所知。另外一个企业家则是,另一番风景,成立投资集团一年多时间,原本从事商贸、地产两中业态,模式简单,管理粗放,但赢利能力强,整合成集团企业后,业态多样,行业不同,现在是千疮百孔,集团70%的业务或是分支机构要么就根本没有能力启动成为公司的成本,要么就是经营不善连连亏损,从集团的资本治理到HRM再到知识结构都无法满足集团化运营的道路,用他自己话说“原先我就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做的风生水起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现在是名声大噪,但痛在自身”中国民营企业寿命不足2.9年,集团企业寿命更短,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实际问题,现在的鄂尔多斯集团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在生长,但是一年后、两年后他们是否依旧存在,我们不得而知。
原生态的后华丽转型
鄂尔多斯集团企业的前身一般多为“商贸公司、担保贷款公司”,从事的业态也基本一样,建材、商混站、路桥、绿化、商贸、能源、地产等,因城市建设速度的提升所以衍生出这些,现在鄂尔多斯的企业家多数也是因此发迹。这些行业都有以下特点:传统型、较粗放,利润高、政策型。
这些企业都因业务多、涉及行业多等原因组建集团,但其本质依旧脱离不了起先的运作模式。前几年有个原生态歌手叫“阿宝”火了,人们喜欢他,愿意为他买单是因为他的原生态,如果让他脱下棉袄去唱通俗,那也可能就没有他的出现。我认为集团企业也是这样,很多企业都有误区,认为穿上集团的外衣就能摆脱以前粗放的经营模式,认为成立集团就是解决以前管理落后内部混乱的局面,其实无疑还是掩耳盗铃之说。企业要想从原始的运营方式升级,那必须从根本出发,首先解决战略的问题、人力资源的问题、价值链的问题,最后才有可能是集团化整合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操作方式确实先想办法满足注册条件,然后一股脑的把所有业务都装进集团成为集团成员单位,运营方式依旧和以前无异。
集团化一般都是“先有儿子,后有老子”集团的角色成员的本位主义都很严重,给集团管控造城了很大的阻碍,成立集团的目的本来是集团作战,降低风险系数、提高盈利能力,但目前的企业状况却依旧是各自为阵,集团共享资源无法利用,集团价值链缺失,让集团企业名存实亡。
原生态的后华丽转身,不知道是企业的进步还是企业倒退,集团面具下是阳光灿烂的笑脸还是谁痛谁知道的悲哀 ,也许只有现在正在此局当中的企业家知道。
陷阱0R馅饼
“集团”一词在2010年的鄂尔多斯仿佛成了最热门的词语之一,企业纷纷热衷于此,我用当下比较热门的说法给他们总结了以下叫“集团门”,以前什么搞面馆的、开宾馆的、玩医药的、都参与到集团门之中,美其名曰“XX投资集团”实际上企业负债90%。投资集团投资的少,融资的多,自己投的少,套政府的多,此就是本地的资本运作模式。“石小红”案件一发,众多集团的最佳融资渠道“地下钱庄”已不再稳固,面临崩塌,企业资金压力大,资金价值链告急,试问如此局面该何去何存。
企业都希望能快速扩张,既得名又得力,但是企业的各项原始指标可能都已经不能匹配发展的步伐,我曾经有个同时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可以用到此处就是“”人生不在能于把握多少几乎,而重要的是能在关键时刻拒绝诱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企业即时馅饼又是陷阱,在众多企业觉得干什么都挣钱的时候,也不知不觉的落入了这个陷阱,中国企业的通病就是在没做强的前提下就先想这做大自己,老一辈的企业家凭着胆大果敢,对政策的掌握一度成为中国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现在年轻的企业家如果依然凭着这一套那结构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还没练就能够持续奔跑的能力,那就不然首先试水。我的客户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某某集团的主业是房地产开发及其衍生产业,做的非常好,可谓是地区行业的领袖,资金实力雄厚,2005年相应国家三农政策,大搞新型农业,以下投入十几亿,最后血本无回,原本想凭借自己的各项优势资源去运作,没成想这些所谓的优势资源都成了制约他发展的关键。
集团管控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我认为集团化整合固然是件好的事情,但是如何准确的评估企业的自身环境,才是战略抉择的根本。
企业原本大可利用经济的迅猛发展之势去借一个东风,只是如何去借可能一部分的企业家还考虑的不是很清楚,陷阱和馅饼就是一字之差,而集团整合却关系到企业的生命。
近年来鄂尔多斯经济发展迅速,面对大量的投资机会,企业当然不愿意错过,争先恐后向高利润的行业进军,多元化势头很猛,有得企业甚至完全偏离自主产业。多元化战略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正确的战略规划,自伤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