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如何“积德”


在重庆市经济工作会上,薄熙来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按社会主义的办法,通过改善民生来发展经济是正道,是走得通的,是科学,要在“积德”中实现大发展。

在履职重庆市委书记三年之后说这样的话,薄熙来此时谈“积德发展”的底气,应该就是近年来重庆经济建设“不走寻常路”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众多发达地区万马齐喑,然而地处西部的重庆却悄然出现“风景这边稍好”。当外界惊异于“重庆模式”使得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时候,猛然发现重庆的秘诀原来也十分简单:坚持不懈拉动内需。

只不过重庆拉动内需的方式,并非官方层面的一厢情愿,因为重庆没有雷同于很多地方的政府性投入、不是简单地将政府一个荷包的财政支出消费成为另一个荷包的GDP增长;而是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民生事业,比如“五个重庆”、“民生十条”等等,最后是让腰包逐渐鼓涨起来的老百姓、掏出腰包里的钞票,来共同拉动消费的马车。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主席的这句话,在薄熙来主政的重庆经济发展中再次得到验证。重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度倚靠对外出口和政府性投资注定难有起色;但在高达5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全市的民生投入,并以此发酵富民、激发起全市最广大群众的自发消费之后,民众齐拉消费“马车”的力量将不可小觑低估:仅重庆“民生十条”,两年多投入3000个亿、让2000万群众受益之后,便将带动消费4000多亿、拉动重庆GDP增长46个百分点!

三分之二的受益群众消费拉动而让GDP增长的46个百分点,其民生价值的含金量自然远远高于其他方式所得。这或就是薄熙来能够自豪地说“通过改善民生来发展经济是正道、是走得通的”的根本原因?

通过改善民生、也就是薄熙来所说的“按社会主义的办法”拉动内需从而发展经济,不仅是拉动了重庆GDP增长、呈现出值得观摩的经济发展“重庆模式”;在迎来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之后,重庆让困难群众在内的普通市民都提高消费能力、拉动内需,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方式,或能给人这样的一个启迪:社会主义中国现在如果要重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路线,重庆这样从改善群众百姓的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做法便有推广之必要!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薄熙来主政重庆三年摸索得出的“民生投入—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模式,就当前而言无疑是最为接近社会主义原旨教义的生动实践。“十二五”期间重庆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推进“民生十条”,薄熙来强调重庆领导干部在推动经济发展时要“积德”,除了日常说的功德、官德之外,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就是不能忘记社会主义这个根本、要广积社会主义发展之德:

要时刻提醒自己所处和建设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切忌加剧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部,就要为最广大的民众谋取民生利益幸福、多做“雪中送炭”,而不能只顾自己政绩而给少数人“锦上添花”;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能否体现社会主义之德的根本标志,不在于GDP增长多少、而是看两极分化是否缓和、共同富裕能否实现!

薄熙来的“积德论”,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实现大发展尚可适用,推而广之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又何尝不可?!

(薄熙来:以改善民生为动力推动重庆科学发展

http://news.sina.com.cn/c/2010-12-22/062721684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