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读《三字经》像个冷笑话


   

   在电视剧变得不再让人们静静地坐着电视剧前,一集集追看的年代,短小精悍的娱乐节目于是就有了市场。记歌词的、男女速配的,一拨又一拨,最近发现以小朋友为主题的娱乐节目也有不少。或者当我们看惯了那些掩饰过的面孔之后,当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稚嫩的脸蛋和没有经过“编排”的台词,会让人觉得久违吧。在看节目的时候,也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小P孩,比我们70后、80后小时候,更有才了。什么唐诗宋词,什么《三字经》,什么的《弟子规》,什么《诗经》,倒背如流的。看着就有点让人冒冷汗。 

  老实说,这些路才走稳,话才说流利的小孩子,到底能否真正理解他们嘴里所背的玩意,很是值得怀疑。甚至,让孩子们去背这些的父母们,是否也真正读懂其中的涵义,同样值得怀疑。这似乎在向我们表白一种意思——这只是浮躁社会之中,另外的一种浮躁。  

  当然,这是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的选择而已。我们对此无可厚非。人家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读《三字经》,我们作为旁观者,没有权利去干涉什么。只是,在看到一些关于国学的新闻报道,说什么某某地区推行国学教育,某某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当为校训的时候,总觉得有种叫做矫情的味道在其中。有次遇到一个外地的朋友,在谈到这类事情的时候,这位朋友居然说,有关部门强制推行国学,似乎更直接的目的只是为了赚点印数费。这样的感觉,让人觉得有些讽刺。  

  而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今天看到的另外一个新闻: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看着这样的新闻,让人觉得别扭。有关部门表示,近年来该省“中小学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中小学在课程实施中没有认真开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有的地方和学校在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当初推广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是有关部门的一次冲动之举?当初推广了,现在又觉得不合适了,于是便以同样的行政的手段来一次否定?一边是《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儒家文化启蒙读物,一边是孔孟之乡山东,然后用行政的命令来禁止,咋听起来真有讽刺意味。试问一下,什么是封建糟粕?当中有几个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既然如今天所认为的“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这样的情况想来很严重吧?那么为什么当初强制推行的时候,就没有发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存在?老实说,在山东孔孟之乡发生这样的事情,想来似乎有些可悲。

  或者,我们都没有真正地读懂《三字经》;也许,这个社会已经浮躁得连我们常常要迷失了自己。只是,不管怎么样,强制推广与禁读,同样让人觉得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