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创业课程。开了课就能见效吗?有的课能见效,有的课不仅不能见效甚至会添乱帮倒忙。目前开设的创业课,在我看来,如果说有作用的话,主要就是在起反作用。原本想创业的学生修完了创业课程后,彻底死了创业的心,这样的学生恐怕不是少数。这固然有任课教师的原因,也有教学方式不当的原因,但是,导致大学生泯灭创业念头、放弃创业行动的主要原因还是创业课程的错误观点和理论。现举例如下:
错误之一,创业属于少数人。就生存型创业而言,适合绝大多数人,决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全中国创业大军中,低学历的人比高学历的人多便是例证。然而,创业教材中总是把创业者描绘得神乎其神,似乎创业比登天还难。什么创业者必须具备“T”字型的素质和能力结构。“T”字的一横意味着创业者的知识面要很宽,“T”字的一竖意味着创业者的专业知识要很精深。如此观点,怎不把欲创业的大学生的胆给吓破了?
错误之二,创业要以创新为前提。事实上,创业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就全国范围而言,不论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还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通常都是模仿而来,真真属于自己原创的完全具有知识产权的除了“三聚氰胺”、“假鸡蛋”外,我还真的想不出来。手机生产、电脑组装、互联网应用、汽车制造、超市、网络交易不都是从国外模仿来的吗?创业教材的编写者不是不知道这样的事实,但他们更知道:不顾弄玄虚不足以显示学问之高深;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足以彰显大学教师之价值;不把浅显理论搞得云里雾里不足以体现大学之神秘。模仿都不会,还要创新,这与赶鸭子上架有什么两样?学了创业课程的学生为什么与创业一刀两断,个中原因不难明白了吧?
错误之三,创业有风险,待毕业后具备了创业能力再付诸行动。创业是有风险,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我曾做过调查,发现创业者创办的企业的破产率远远低于就业者的下岗率。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创业能力、抗风险能力到底是哪里来的。是教师教的吗?是创业教材给的吗?没有个体的亲身实践,能力永远无法获得。人们知道,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而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没有创业实践,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有创业能力。学生听从了教师“上大学是学知识不是创业”的教导,等于是能力锻炼的自我剥夺。一个没有创业能力而又受到教师“创业有风险”恐吓的学生,除了选择退缩、躲避,还能做什么呢?
错误之四,创业要与专业相结合。现实中的创业者,有与专业结合的,有不与专业结合的,多数是无专业可结合的。我真不知道创业教材的编写者怎么会得出“创业要与专业相结合”的结论。创业者始终要记住“市场为大,订单为王”这句话。当专业与创业机会相吻合的时候,这自然皆大欢喜;当专业与创业机会不想吻合的时候,专业必须服从机会。一味强调专业,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甚至走进死胡同。在高等教育毛入率比较高的沿海地区,真正专业对口的就业率不超过30%,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创业者必须与所学专业对口?
创业课程的错误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例举。误人子弟的创业教育还要延续,大学生们如果不能避而远之,那么也要做独立思考,切莫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