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一条小社论,没按社论甚至评论的定义而写作)


找回……


    今天晶报见报的几条新闻,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关键词:“找回”。
    先从昨天“拾荒小伙山上安家一住两年”的报道说起,刘京权钱包、证件被偷,迫不得已在寒冷的冬天“天为穹庐地为席”。即使在最困顿的日子,小伙子自力更生,靠捡废品为生,没走偏门,不走左道,还靠自己的劳动孝敬母亲,在人格上,不坠青云之志。一些企业老板看到晶报的报道后,纷纷表示愿意接收刘京权,企业看重的是他的人品,更看重他的志气。这是一个互相寻找的叙述,小刘“找回”了温暖,“找回”了生活;企业“找回”了用人的价值标准。
    另一条新闻是一位新疆母亲找儿子。儿子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广东打工,此后便与家人失去联系。当母亲的思子心切,又不幸被医院确诊为乳腺癌晚期,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再见儿子一面,这位母亲坐了3天3夜的火车来到宝安,最后,在宝安警方的帮助下,在热心市民的协助下,母子团聚。母亲“找回”了儿子,儿子“找回”了亲情。
    还有一条新闻发生在福田区园东社区,这里刚刚落成了一个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报道说是“全市最大”,还“有望成为全省示范点”,其实,是否最大并不重要,是否是全省示范点也不打紧,重要的是这个社区探索了一条照料老人的“一体化、一站式”新模式。老人们在城市生活,晚上有人陪伴,白天反而更寂寞。建成这个日间照料中心,让子女是上班一族的老人在白天也能“找回”家的温暖。
    这么多“找回”,其实“找回”的是社会。刘京权被企业接收,就是被社会“找回”,他不会再在寒冷的冬夜里独自品尝孤与冷,而是回到了社会大家庭;新疆母亲不仅“找回”了儿子,我们还在新闻中还“找回”了市民的人性接力,“找回”了真正的警民一家;福田区园东社区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则为老人们“找回”了更高层面的尊严和保障,“找回”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这条小社论没按社论甚至评论的定义而写,只是将当天报纸的几条新闻提练出了一个主题,发于12月27日晶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