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了“首堵”,有关部门想了好多限制老百姓的办法,比如限制上牌,收拥堵费等,作为陪衬,也搞了一条针对公家的:公务车不再增长。这一条已经亮明了与民同甘共苦的态度,老百姓们本该深表赞赏,毕竟“态度决定一切”,但有好事儿的媒体就是死心眼,非追着有关部门问:公务车到底有多少?
面对这些不懂事儿的媒体,我有关部门处变不惊,深沉地、风度翩翩地、语重心长地答曰:“这个问题很敏感”。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粗人,说不定会直接骂道:又不是扯下你的裤头,敏感你个头。诚然,说说公家有多少辆公车,远不如说说公家人“包了多少个二奶”、“分了多少套房子”、“收了多少钱的红包”之类的数字更敏感,公车毕竟姓公,说破大天儿就是个浪费的问题,连违纪都算不上——这都算敏感,那一顿工作餐吃多少钱是不是也敏感呢?
机关食堂的菜价确实莫名其妙地成了敏感问题。前几天,南京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网站上的“每周菜谱”,被网友截图发布在各大网站上后,引起数万名网友围观,大呼“真丰富、真便宜,菜价贵都是浮云……”很快,该局就删除了有关网页,该局负责人对媒体说,“实际情况不像网友想象的那样……继续放在网上,容易引起更多误会”。
吃个便饭如此,连买个U盘这种小事儿都敏感了。辽宁省抚顺市政府采购网刚刚发了个招标公告,抚顺财政局采购移动设备。其中U盘一项指定为“苹果iTouch4(32G)”。这个U盘容量够大,技术又先进,只是稍稍贵了点儿(2398元)。财政局毕竟是财神爷,这点小钱本来就不算什么,但就有一帮不懂事儿的老百姓瞎起哄,挖苦人家为什么不买个iPhone4作为手电筒?——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们这些穷人的想象力实在有限,人家用LV当公文包你又怎样?
话到这里,有人就纳闷了:怎么有关部门浑身都是痒痒肉,哪儿都碰不得?这个道理你就不明白了,之所以是痒痒肉,要别人挠才会痒,自己再怎么动都没感觉。对于公家来说,自己关起门儿来怎么搞都觉得挺正常,但一敞开门儿,就会招来蜚言流语,真是不胜其烦。于是,有关部门儿就学乖了,一个个都修炼成了小龙人:我有许多的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再来看看北京的公车数字,这个东东本来远远算不是秘密,也不用机关单位自己坦白,车管部门在车辆数据库中简单一检索就能搞清楚。其实,就算公布出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顶多招来老百姓们的一阵赞叹:呀,这么多呀,赞一个……到底多不多,怎样才算多,老百姓们哪里能明白。说实话,这个问题还不如买个苹果平板电脑当U盘使敏感,以老百姓的见识,也就能搞明白平板电脑当U盘比较过分,但公家该有多少辆车,谁能说清楚?
北京公车的数字,已经有过两个版本。今年4月,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两个数字虽然相差悬殊,倒也符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没什么奇怪的。奇怪的倒是,在北京治堵决策的关键时候,却现在没有哪个部门愿意站出来说话了。就算以央视说的为准,公车也不过占北京汽车总量的百分之十几,还是老百姓们的“社会车辆”占绝对优势,最终还是要把堵车的板子打到老百姓屁屁上的。
公车多不多?话语权掌握在有关部门自己手中,说多少就应该是多少,都是工作需要嘛。
1988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汽车配备标准的规定》,对公务员配车标准规定为:正部级干部配专车,副部级干部不配专车但保证工作用车。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界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规定是规定,工作用车也要与时俱进,现在,专车基本配到了科级(县局级、乡镇级),个别条件好的股级也可以有。体系内,最小的领导止于股级,将来专车普及到股级也在情理之中。
专车本是部级专享,现在股级也能利益均沾,这一方面说明政策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与时俱进,一方面也说明,公务车本来就不算个事儿——科级都能有专车,同志们外出用用公车不也很正常吗?
但正如食堂饭菜和办公室里的U盘,“正常”的事一说出去就不正常了,公家的一切都有可能变得敏感。而且,虽然没有像用平板电脑当U盘一样,用飞机或游艇充公务车,但坊间关于“一辆车一年维修保养花了十万”、“一辆车一年换了40条轮胎”之类的传言早已沸沸扬扬——人言可畏,不得不防啊。原来是防火防盗防记者,现在要在加一条,普通群众也大意不得!
这也怪不得有关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告诉你:“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了。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