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人生的滋味》自序


 

《人生的滋味》自序 

 

  

此书为本人的文集,最近已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无论何人,感受过世间的苦乐悲欢,亲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便会有记忆、有发现、有认知、有感慨,不能为文者,会有向人倾诉之欲望,能为文者,则会有诉诸笔端之冲动。我恰以写作为业,且活了一把年纪,也就有了一堆与人生有关的文章。

    我写文章,力求关乎大众,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很少述个人之经历,诉一己之悲欢,谈人生的文章也如是。本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写出自己,同时也是大众的人生感受与社会认知,如《人生的阶梯》、《中国式亲情》、《人际关系》、《求人的滋味》等等;二是道出被世人所忽视的人生常理,如《视觉之惑》、《尊重的缺失》、《尊重别人的活法》、《抓住自己的一生》等等;三是反驳或质疑习以为常的人生旧观念,如《性格不等于命运》、《重听〈故乡的云〉》、《交友四误》、《拿什么荫及子孙》等等。而本书文章的总体精神,可以“乐观坚强、奋发向上”八字概括之。本书近百篇文章,对人生的种种经历、感受与观念,或细品其味,或直抒己见,或详加评论,故名《人生的滋味》。我对人生百般滋味的品评,是否有理,是否有趣,尚须读者阁下的评审。

    人生的滋味,非常丰富,千说万谈,难以道尽,故人们通常以“酸甜苦辣”概言之。而品评人生滋味的文章,皆从经历中、从观察中、从思考中来。只有人生经历,而无思考,难对人生的滋味做出好的品评;只有人生经历,而无对社会、对他人命运的观察,则难以写出引起大众共鸣之文章。我曾因是“右派”之子而饱受社会歧视,初中未毕业即遭遇“文革”,下放务农七年,干过多种挣钱糊口的苦力。参加工作后,当过学徒和建筑公司技术员、县广播电台记者、县文化局创作员,辗转于企业于机关,因集体身份与无文凭而被压制多年,且有幸尝过下岗的滋味。年近四十,为谋文凭而赴西安西北大学读“作家班”,于四十六岁“高龄”背井离乡,提一台电脑闯北京,在杂志社当过编辑、记者,后不愿为工资折腰,辞职以写作为业,其间又曾到南京暂居一年……我的人生经历虽不算悲惨,却也可谓曲折坎坷;我的见闻虽不算广,却也曾“走南闯北”;我虽称不上阅人无数,却也与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如此人生阅历,犹如一块不算贫瘠的土壤,使我勤奋耕耘,终有收获。这部谈人生的文集,便是诸多收获之一。

    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仅是“不如意”,还算幸运,许多人则是饱尝苦难,渡尽劫波而终无出头之日。人生之酸甜苦辣咸诸种滋味,无论富贵贫贱,均须尝之,即使是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享尽荣华富贵之人,也难躲老病之苦,难逃大限之劫。既如此,何以解忧?我以为不能仅靠“杜康”,而是要跳出自我,以欣赏的态度看人生。我走过大半人生的旅程,回首往事,觉得无论悲欢苦乐,皆是难得之生命体验,而诸多体验,其滋味如麻辣火锅、怪味豆,如种种珍馐佳果,细细品尝,便会觉其滋味不同一般,非黄瓜葫芦萝卜白菜可比也。早年,我曾慨叹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现在想来,不济之时运,多舛之命途,对我来说,反而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了。

    综观古今,凡能跳出自我,以欣赏的态度看人生,品味种种生命体验,将真情实感注入笔端,且能将其精彩地表达出来的诗文,则是好作品。李白的末路之叹、杜甫的饥寒之号、贾岛的穷愁之吟,欧阳修、苏轼遭贬后写下的超然旷达之文,皆为不朽之杰作,值得我辈学习。

    序中所言,是对本书的自我评价,以及介绍这些文章如何产生,有些言辞,是否有自吹自擂之嫌,尚待读者阁下明察。

 

                                                      梅桑榆

                                                2010年1112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