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


   十二月二日,一个美丽宁静的秋日下午,我们的读书会如期在经贸学院406举行。我们一边享受着深秋灿烂温暖的午后阳光,一边继续研读Daron Acemoglu的经典文章《Institu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Long-Run Growth》。

  按照赵老师的建议,每个同学都精读了一章,所以读书会伊始,由潘刚同学对第三部分进行导读。他说,第三部分讲的是制度的至关重要性。首先,作者提出,诸如地理或者宗教等变量会影响收入,但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证明这些因素与国家的收入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然后,作者用朝鲜和韩国的例子来说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最初,两国地理、文化、气候因素都是相同的,并且北朝鲜的资源状况还要好一些,但后来两国收入差距却很大。有人说产生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并且制度差异最终导致了这两国后来在经济发展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但是作者认为这个例子并不能完全说明制度对经济的兴衰发展起到绝对作用,若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自然实验。

  赵老师对文章中提及的南北朝鲜的例子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释。他说,南北朝鲜的例子是证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非常好的自然实验。这里的自然实验是指什么呢?就是说现实中某个国家出现了国家分裂或者其他类似情况,并且分裂后的国家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虽然这两个国家在背景、历史、自然条件方面等都是相同的或者至少是类似的,但最后两个国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制度,经济发展的结果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埃塞姆格鲁选用了南北朝鲜的例子,赵老师说,有人也选用过香港和广东的例子,这两个例子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香港曾经被英国殖民统治了99年,促使它跟广东等周围的城市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据统计,香港回归当时的收入是广州的几十倍。南、北朝鲜与香港、广州的例子其实是很类似的。在二战后,朝鲜的北方标榜共产主义,处在苏联和中国的影响之下,而南方处于美国的势力控制下,南北双方僵持不下,在北纬38度展开拉锯战。美国很聪明,它分析向南推进则离美国在亚洲的基地日本很近,于是美国派兵支持南朝鲜,最终导致朝鲜一分为二。毋庸置疑,南韩和北韩的文化地理是差不多的,甚至北朝鲜的资源等要素禀赋还要好一些,拥有诸如煤、铅、钨、锌、磁铁、铜等矿产,但是发展到今天,北朝鲜的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而2000年南朝鲜的收入水平是26100美元,差距非常之大。后来作者也选用了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例子,这都是活生生的实验,对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家来说就是要找这样的自然实验。这两国的初始条件都很相同,然后双方沿着不同的道路来发展,也就是说制度因素是不同的,因此作者选用了这个案例。我曾经有段时间很想研究南北朝鲜的例子,独立分制之后的情况非常清楚地显示不是资源假说决定了他们之间最后的差异;也不是文化假说,文化是不变的连续的变量,用它来解释这一差异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经济结果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用常量是无法来解释变量的,包括地理因素也是如此。

  赵老师又提到了最近朝、韩之间发生的冲突问题,他说据今天的《中国日报》描述,北朝鲜的火炮部署能力是很强的,当地虽然经济条件很差,但是炮洞都是在峭壁上挖出来的。朝鲜火炮距离首尔只有50公里,因此美国、韩国仍然很害怕,并且苏联专家指出一旦火炮打开,1万多枚8小时内可轰平首尔。在我们本学期第一次读书会中曾经讨论过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速度很高,但是其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差很大。为什么?当把全国的力量都集中起来办一件事情时效果当然是很明显的。比如说我们国家办奥运会、亚运会,当然是别人难以超越的,问题是谁来保证这种发展是不是永远会一直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个人是会要求有发言权、决策权和民主权的。

  我们再来看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例子,民主德国是前苏联占领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联邦德国是美国和欧洲势力占领的,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当时公布民主德国的人均收入是联邦德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并后,联邦德国的人大吃一惊,他们发现原来民主德国的统计数据是假的,其真实的收入至多有联邦德国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两个德国的人均收入产生这么大差别的原因在哪里呢?从现实上来看,他们有着差不多的文化、历史和资源条件,只是其间实行了不同的制度和统治方式,最后就产生了实质上的差异。而统治者在制定政治规则时,做出不同的承诺,但是这个承诺是否可信呢?这个在不同的体制下被统治者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两个例子就是很生动的自然实验。

  最后提出来的一个例子,出自于作者2001年发表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阐述了为什么以前是殖民地的地方后来都变成发达地区,例如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包括书中讲的南美洲的几个国家;而原先的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加古国等1500年以后的发展都不太好,为什么?当然现在的中国是个例外,为什么在1500年前后会出现财富的逆转?这就是第四部分的内容,财富的逆转。

  为什么会出现财富的逆转?作者2002年的这篇文章做得非常好,他控制了地理、财富变量,然后进行回归,把500年以前的收入、城市化程度与1700年的收入、城市化、1800年收入、城市化、1990年的收入和城市化进行比较,并将1990年代的收入、城市化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出现了财富的大逆转,为什么?他解释说,500年前发达的地方,在那里一定存在着一套成熟的攫取财富、非配财富的体制和制度形式,所以当殖民者到达这些大陆时,不建立新的制度形式,而通过控制的形式占有原先的财富攫取制度是有效的、低成本的,相反,在一些原先很不发达的国家,殖民者的唯一选择是建立一套相对公平公正的制法律、财产权度形式,否则殖民者在那里根本无法立足。这样,原先发达的地区好的制度形式难以建立,相反,原先落后的地方建立了好的制度形式,这就是导致财富在500年的时间里发生大逆转的根本原因。这篇文章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作者建构的模型很简单,所使用的回归也仅仅是普通的最小二乘法,但这个idea别人是想不到的。赵老师的补充让我们了解了文章里很多深层次的东西。

  接下来张平同学给我们概述了第四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个人资本做代理变量,把城市化率和人口密度做收入变量来进行分析,接下来文章讲以前的一些研究综述。

  在这里,赵老师借助著作中给出的图表进一步和大家深入讨论文章的内涵。首先来看图1,这张图是对掠夺风险的法律保护的描述,换句话说就是法制水平,这个散点图表示产权保护越高则人均收入越高。在图2中,它把纬度用横轴表示,收入较高的国家在纬度偏北的地区,如美国、挪威、芬兰、加拿大,收入较低的国家通常在纬度偏南的地区,如赞比亚等,换句话说,在温度较高的地方,这个例子说明了过去500年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自然实验:人类从非洲扩散,自己相对独立地建构不同的制度形式,最后发展的结果是发达的国家都在北半球较高纬度的地区,只有极少数的特例,如香港、新加坡。而图3表明,在70年代南北朝鲜人均GDP成剪刀状,就是说在70年以前其收入差距不是特别大,但是在70年代后就产生了较大分化。朝鲜走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开始好多制度都是模仿中国,如合作社;而韩国走的是出口导向型的市场经济制度。第4幅讲的是,根据1995年的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绘制的图形,据图同样发现,城市化率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这也说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历史上凡是城市比重高的地方都是发达地区。所以第四章用城市化作为代理变量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当时没有GDP的统计数据,而城市化又是一个很好的变量,数据显示二者是正相关的。图六说的是,在1500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基本都是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如埃及、印度,这些国家在1500年时城市化很高而现在发展萎靡。在这里,赵老师提到,《大国崛起》这个记录片很不错,从经济的视角很准确地讲了大国是如何崛起和衰落的。图七的大意是,1500年的时候,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今天的人均GDP是低的,二者呈现的也是完全相反的关系。例如中国的杭州、洛阳,埃及,印度,伊朗,在1500年当时都是发达的地区。接着,作者又讲公元1000年城市化高的地区,1500年城市化也高,整体上二者也是正相关的关系,说明财富在1000到1500年当时是可持续的,人均GDP在非殖民地国家中是正的。也就是说1000年发达的国家,1500年也是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9世纪这些国家就变成不发达的了。这个就是作者讲的在过去的500年财富在这些国家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潘刚同学答道如果殖民地资源丰富而且殖民者的人数占得比例少,则殖民者会采用掠夺的方式占有资源;如果当地人占得比例比较大,殖民者就会采取保护产权的方式进行统治,这种做法会鼓励私人投资,这样,好的经济制度最终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赵老师说潘刚同学这部分讲的很对,这个时候作者提出的假说很有说服力。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通往西方的航道,在这以后,欧洲远航者若是到了发达地区,就会打倒统治者,继承当地掠夺的经济制度或稍加改善用自己的方式来对当地进行统治;到穷的地方,如英国殖民者到北美,因为当地非常荒凉,英国人就要设立法律体制、警察局、公平的市场交易法规,来规范当地秩序。到1900年的时候财富状况就发生了逆转,凡是殖民地建立好的制度现在都是好地方,如新加坡、香港。作者提出的这个解释大家觉得可信吗?

  史浩江老师说,我最近阅读了许小年的一些文章,他说我们说的封建社会和先秦的封建社会是两回事,后者好像是独裁社会。这种提法是很有道理的。封建社会的封地是可以继承的,而且是长子继承制,和后来的平分制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作为解释中国前后发展好坏区别的一个原因。作者的言论很犀利,与国内的好多媒体经济学家有着很大的区别。赵老师对史老师刚才讲的东西有所赞同。

  大家似乎对史老师提到的封建这个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赵老师首先发表了自己看法,他说道,封建制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权制度,就是说,比如统治者封分封同姓为王,这些王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而历史学家认可的中国真正的封建时期是奴隶社会以后至西周及其以前的那段时期,它与中国1911年前所谓的封建社会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西周之前都是分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王国之间若有共同的敌人则诸侯协同作战,三国的时候还有这样的色彩,西汉之后则开始削弱诸侯的权力。公元200年的时候东汉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的分权制类似于联邦制的体制,从形式来看,二者是类似的。封建一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汉以后中国是中央集权体制,与以前是完全不同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是中央派官僚一直管到地方。

  而史老师说,一种社会制度能否称之为封建关键是看其是否打破了长子继承制,如果打破,便成为独裁社会。简单来说就是,若是打破了长子继承制,则君主的十个男孩子都有十分之一的国土,每个封王的权力很大,他们都有向长子国王叫板的权利,这样就稀释掉了每个封王的权力,这就是诸子平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专制;如果没有打破长子继承制,则就是封建制,长子继承制是封建体制的根本,这导致庄园制总是很强大,长子最终继承王位,其他的儿子去进行经商等的活动。欧洲是讲长子继承的,中国打破了这种制度则必然导致集权。

  赵老师说,中国有个台湾的经济学家介绍过长子继承制在欧洲产生的来龙去脉,而在中国好像没有长子继承制,开始是分封,中央集权是一姓之大,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太子继承制,一般是长子来继承王位。张平同学问道为什么西周前我国是分封制?综合大家的意见是,分封制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与当时人口少也有关系,便于统治、拓殖土地。

  虽然大家还对封建制度这个问题意犹未尽,但是我们还是继续文章的正题。赵老师进一步阐述道,文章解释了地理假说、经济假说、资源假说,并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当时有殖民历史的地方最后经济都变得比较发达。关键是殖民者在当时那些很贫瘠的殖民地引入了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当时很富裕的地方,大多继承原来的体制,带来的结果是制度的发展的差异,这是后来500年发展产生差异的关键。

  在印度、伊朗、伊拉克、中国,殖民者就是利用原来的体制进行统治,例如在上个世纪的上海,殖民者就利用当地的青红帮对当地势力进行控制。香港也是。马克思曾经说过殖民统治给当地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但马克思没有意识到,这些殖民统治也产生了很多建设性的影响,因为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引入了法律、技术和好的制度。那么我们对殖民者的统治到底如何评价?为什么英国的殖民统治是最成功的?因为英国在殖民地大多利用当地人进行统治。举英国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例子,在其统治的初期是英国人当总督对当地进行统治;然后英国人渐渐地在印度开办学校培养印度精英,进而用他们管理国家,这就给印度后来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原因可能就是英国所具备的这种先进的体制。在英国,议会和国王之间也进行了多种斗争,最后达成了一种妥协,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虚位,国王和议会是相互制衡的。英国在美国的殖民统治也是如此,英国殖民者利用当地人去统治。美国革命就是在美洲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美国人和英国的斗争,最后13个殖民地赢了,这就是后来的美国。至此,我们对第4章的研读告一段落。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章,这一章是讲为什么国家间制度是不同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上文提到的原先贫瘠的地区采取了好的制度变得发达了,而发达地区采取了不好的制度,在经过500年的时间之后变得落后了。第五章首先提出了好几个概念。

  第一个,经济制度决定繁荣与否,经济制度是内生的,而一个社会采取哪种经济制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上的政治权利分布。印度本来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社会政治权利分布是确定的,当时的种姓制度把下等的种族捆绑在土地上。殖民者只要控制权力最大的婆罗门氏就可以达到其统治目的。英国人到美洲后发现当地没有像印度那样完善的统治制度,而且其土地是公用的,印第安人是很善良的,他们看到刚到美洲的那些英国人没有饭吃就把花草种子送给英国殖民者,而等待当地土著的却是屠杀与细菌瘟疫;英国人在体制落后的美洲采取的措施是,把全村的土地丈量,然后分给印第安人大英帝国的产权凭证。可笑的是几年后殖民者发现大家又将土地合并,当做公用土地使用。因此在这种政治体制上落后的国家当中,英国可以把其传统的体制完全移植过来。这部分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第五章是讲有效的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论述的是政治上的科斯定理。有效制度的出现是殖民者跟统治者讨价还价谈判的结果。还有人用意识形态来解释,在作者来看是很难有解释力的。为什么?比方说当时被殖民地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英国在引入自己的各种制度时,在有的地方很成功有的地方却很失败,这就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这就是说某个国家是否实行有效的政治制度是双方讨价还价博弈的结果,我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可以发现这个道理。

  在这里赵老师指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那就是纵向比较,把很长的历史穿起来考虑问题。若研究某个问题研究地很透彻,比如说研究某个国家,则可以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比如韩国和朝鲜,在20—50年内这两个国家可能没有统一的可能,那么同学们就可以去进行研究。有门学科就是地缘政治学,有个叫丁力的学者就是专门研究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的,他给予中央政策的制定很多很好的建议。

  这时史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说我们刚才有提到朝鲜半岛的情况,就最近朝鲜半岛的状况大家都有什么感触?

  史老师首先说朝鲜的经济状况是不行的,若朝韩之间的战争真的爆发,朝鲜不能实行以战养战的战略,朝鲜是没有能力统一韩国的。宋老师说,现在的朝鲜还是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的状况,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赵老师发言说,中朝现在的关系是,朝鲜会对中国采取一些非常激进的措施,但是如果美国进攻朝鲜中国还是要援助朝鲜的,因为其毕竟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大家都对朝鲜最近的表现表示担忧,高利亮同学说,美国对朝鲜的援助是很大的,但是朝鲜的胃口还是很大,这样下去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赵老师接着说,中国最近几年来在中朝边境采取促进边贸的一些措施,目的就是促进朝鲜经济状况的改善以稳定我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宋老师也同意赵老师的说法,发展对朝鲜的稳定是有贡献的,从而维持我国周边环境的和平。史老师说如果朝韩真的开战则中美肯定会参战,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在必发,若是使用核武器,那么地球毁灭就不可避免了,因为现在的核武器威力太大了。

   史老师又就刚才的问题进一步发问,为什么世界会出现北富南穷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赵老师说,因为当时北半球的这些国家比如像美国西欧等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英国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中国、印度,就是当时统治体系很完善的国家,正如刚才讨论的,他们的财富在1500年左右出现了逆转。

  史老师提出来一个想法,他说,像在我们国家,如河南安徽在长江口黄河口,大河一旦发难则财富无法留住;而像陕西西安高原地带山区,财富可以留下来,比如说祖辈的房产就可以留给自己的后辈。所以有可能自然灾害对于南北半球财富的差别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北半球的低纬地区,居住环境较为适宜,有资本积累发展的可能,这是相对贫穷理论的一个原理。而殖民地统治,客观上让本地经济产生了好的影响,但其根子上是专制与非专制的问题。

  赵老师回应道,你的这个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山东的情况,黄河的出海口一直在山东,山东在历史上的发展就不太好,如闯关东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当地人都要关东去开始新的生活,可见当地生活条件的严峻。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河南或者山东作为一个案例来解释其的发展情况。我一直想研究的是我家乡的三个乡。我们县有三个离县城很远的乡,这三个乡开始时条件差不多,并且我家所在的乡还是当时的乡镇府,可是现在三个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了不同的道路,一个乡做生意发达了;另一个乡发展的也很好;而我们的乡前几天被合并了。一直想研究的是我们这个乡衰落的原因。我们县的乡大部分都建在黄土高原上,乡间的路要用桥搭起来才能互通,在别的乡都在搭桥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我们的乡却没有架桥,并且离县城还很远,这就导致三个乡的人口聚集发生变化。我们乡做生意的人为了追求便利的交通,于是都跑到修桥的那个乡去了;我们乡虽然是乡政府所在地,可是不懂经济规划的乡长却在靠近另外一个乡的地方搞了个开发区,人口又被吸引走,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乡被撤掉了。我认为导致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原因,很大的原因就是交通和区位的问题。赵老师预测,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对行政区域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预言,未来中国的行政区划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乡村教育的萎缩,全部的乡镇的学生都到县上上学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这个变化。

  史老师也就这个问题发言说,现在所有的乡高中生都往县城迁移,这样学生交钱可以给老师加福利。这就导致乡里的中学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的状态。

  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家又展开了讨论。首先大家一致同意是交通成本的问题。但是史老师说这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因为现在县里的学校不限制县城的招生规模。造成乡村中学的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都是制度问题;这样使很多乡村老师失去了工作,造成了乡村老师资源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总量萎缩没有多少,这样下去,不仅县城里没有足够的生活设施给学生提供住宿等,而且也会给没有必要到县城上学的乡村学生造成生活成本上的负担。

  赵老师在这里提醒与会的同学们说,你们完全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非常有意义。可以查当地10年20年的学生的人口布局到现在的学生的人口布局。关键是数据的搜集问题,可以去当地警局的户籍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这样的文章做出了不仅你们自己会有很大的收获,而且是很有现实意义很有说服力的一篇文章。

  这次读书会可谓是收获很大,以文章为纲,在赵老师的引导下,各位书友就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可以说是超越了文章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希望这样的书会一直继续下去!

  

  

  参加讨论的人员名单:赵红军,史浩江,宋敬普,张平,潘刚,王文卿,刘启仁,张家骏,张田泽阳等约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