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什么(近代)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产生


三、文字的载体(纸张)及印刷术的传播

 

1、文字的载体

    有人会问,为什么明朝之前,中国经济还在世界领先,而明朝之后逐渐被西方超越。我认为这与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有密切关系。

    知识从一开始似乎就注定是一种特权,在西方长达100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书写技术实际上是僧侣的专利。[3]书是贵族和僧侣的世袭专用品,只有他们才能定制和拥有。

    拼音文字虽然靠听觉在识字、记忆方面有优势,但没有廉价的文字载体和印刷技术,传播知识也受到巨大限制。

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欧洲之前,古巴比伦用泥板记载,古埃及用纸莎草的茎杆做的草纸,欧洲用羊皮[3]。泥板太重,草纸、羊皮纸材料成本和制作成本太高。

纸草文献 (纸莎草 Papyrus

 

    中国古代把文字刻在龟甲、牛骨、鹿骨上,后来用木牍和竹简记载文字,用毛笔书写。这些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比起中东用的泥板要轻,比埃及和欧洲用的草纸和羊皮要相对便宜。其中廉价的竹简,是中国特有的,因为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上盛产竹子。尤其是,中国在约公元二世纪发明了纸,使得中国在文字载体上占有优势。到十一世纪中国又率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更加速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化知识的传播。

 

    但当纸张约在公元八世纪传到中东后,11世纪又传到西方,加上12世纪末,教会对教育的半垄断地位开始衰落,原先依附于修道院的世俗抄写员开始组织自己的基尔特(guilde, 即一个行业为互相帮助并保护自身利益的同业公会)和工场。他们替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草拟各种正式文件,有时也著书立说。[3]

       11世纪-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大大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5]西方从大量的阿拉伯文明中吸收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成果,同时从阿拉伯文的资料中又重新发现了长期被忽略的古希腊科学与哲学成果。

书籍的数量随新型著作的出现增加了,有关哲学、逻辑和天文学的论著开始问世。不久,社会需求日益扩大,更见迫切。

 

2、印刷术

       15世纪40年代末,德国迈因茨(Mainz)的约翰. 古藤堡 是第一个采用机械印刷方法的人。同时,古藤堡的朋友彼得. 费舍尔发明了一种铅锑合金铸字的方法。在此之前,欧洲人已知道使用螺旋压印机,但他们使用这种机器压榨葡萄、压平纸张,或在纺织品上压图案。

    从手写到印刷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在欧洲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14世纪-16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始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在此前后产生。

    由于纸张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广泛应用,使拼音文字的优势得到了空前爆发和充分的展示,再加上地理大发现对人们各种欲望的刺激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相适应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及传播,欧洲的科技、哲学等文化知识全面加速普及,欧洲技术经济发展也开始全面超越中国。

    还有同时期的地理大发现,如:葡萄牙航海家 达-伽马 通过非洲好望角 到达印度,以及1451年出生的哥伦布 由于坚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一直西行一定能到达东方的中国,坚忍不拔地多次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于1492年到达美洲 发现了新大陆。

 

 欧洲全面超过中国的转折期--郑和下西洋之后。

 

 

    这一时期的科学大发展可以从回顾自然科学史中看出,如: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 14731543),为传播日心说而献身的布鲁诺(15481600),用自己发明的高倍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的伽利略(15641642),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16011630),近代科学试验的先驱培根(15611626),理性主义的倡导者-笛卡儿(15961650),发现万有引力及力学三大定律的牛顿(16421727),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