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评估产业分布,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产业分布变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
在中国人多地少、农村还滞留较多农业人口的情况下,某区域的制造业率先取得发展,往往吸收其他地区的劳动力等要素会流向该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区,如改革开放前25年的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此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被拉升。但是,如果能够按照市场规律顺利地引导产业从原先的集聚区向其周边地区转移与扩散,那么地区间收入差距将出现下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将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现有研究已经表明,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在2004年左右已经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而其内在的因素很可能是产业从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向周边地区扩散。
区域协调发展的另一层含义是国内市场一体化,体现在区域间商品与要素流动的壁垒得到消除,各地区间都专业化于自己擅长的产品生产、并供给国内市场,这样全国的经济蛋糕做大、效率得到提升。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每个地区都专业化于某种产品的生产,实际上是地方政府着眼于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为目标的、符合地方长远利益的理性选择,也大大促进了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
我们将从产业在省份及以上区域层次的分布、县级区域的专业化生产程度两方面阐述产业分布,阐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同时,与产业分布密切相关的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政策包括:西部大开发战略处于优先考虑的位置,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并举;加强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建设,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视条件不同放宽外来人口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门槛。我们将依据本文计算结果对此进行简单地讨论。
二、现有产业分布特征
1、产业从沿海地区的集中向中部地区扩散已经发生。我们以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加总后的工业增加值为计算对象,在1998-07年期间沿海地区(包括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南部沿海,辽宁省计入东北地区、广西计入西南地区)的产出占据全国的份额达到60-66%,因此其仍然是我国制造业的中心地带。但是,从其变化趋势上看,东部沿海地区(江浙沪)与南部沿海地区(琼粤闽)的制造业集中趋势在2004年就停止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出份额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30.3%后快速下降为2007年26.7%;南部沿海地区的产出份额从2000年21.5%一直缓慢下降到2007年19.2%。相反,中部地区与北部沿海承接了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转移出来的部分制造业,如北部沿海地区(鲁冀)从1998年的13.6%上升到2005年的17.2%,之后又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而中部地区(鄂皖赣湘豫晋)制造业先从1998年的15.6%下降到2004年的12.5%,而后又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16.0%,上升幅度为3.55个百分点;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在2004年以后其产业平均集中率也略有上升,但幅度仅为0.7-0.8百分点,而西北地区的上升幅度只有0.08个百分点。因此,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的转移主要方向是北部沿海与中部地区。
2、产业从集中走向扩散的省份取向。在2004-07年期间,产业份额上升的是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上升幅度从0.08至3.55个百分点不等,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是中部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份额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61与1.29个百分点。就东部沿海地区各省份而言,上海与江苏分别下降1.86、1.15个百分点,浙江仅下降0.6个百分点;而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省下降1.08个百分点。就上升幅度最为显著的中部地区而言,内部各省份之间的上升幅度也是非常不平衡的,在3.55个百分点中有1.94个百分点是由河南省贡献的,0.9个百分点是由湖南省贡献的,其余4个省份加总后仅贡献了0.71个百分点,而山西省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北部沿海地区中的山东省上升了0.96个百分点。因此,总体来说产业是从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江苏、广东向北部沿海地区的山东省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与湖南省扩散,尤其是以河南省为甚。
3、产业在县级区域间的分布是高度集中的。从制造业细分行业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区域(含市辖区、县级市)之间的分布来看,各行业的分布是相当集中的,以基尼系数衡量这种分布不平衡的程度,大多数行业达到0.8-0.9,表明多数行业都集中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擅长于该产品生产的县级区域,如化学纤维业、烟草制造业业等行业的基尼系数都达到0.9以上。这揭示了国内市场达到了一个非常乐观的一体化状态:每个县级区域只专业化于其擅长或其要素富含的产品进行生产,并供给国内或国际市场,经济效率达到最大。同时,这一情况也从侧面说明每个县级区域都倾向于专业化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为此测算了县级区域的专业化指数,发现其在1998-2007年期间也是非常高的,其值在0.68-0.77之间,且其数值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之中;专业化指数处于0.8-1高水平区间的县级数量也从2000年144个缓慢提升到2007年217个。以上情况无不说明县级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有加深趋势,国内市场一体化处于较高水平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有力地回击了国外媒体与专家质疑中国地区间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国内市场有走向“非一体化”危险的论调。
三、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讨论与建议
1、继续推动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现有研究已经证实,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始于2004年的缩小是与产业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设想,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诸多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中,撇开沿海地区不讲,优先发展哪个地区对于缩小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这一地区非“中部地区”莫属。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产业在空间上是依据地区间要素价格差异、市场规模大小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做出的选择,从原先的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区向周边地区扩散在很大程度是其土地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上升所导致的,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空间转移也是这一经济客观规律的体现。
2、改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并改以中等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道路。既然县域经济之间的分工处于合理的状态,县级经济体、地级城市、省会城市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间空间分布与合理分工?目前的政策是倾向于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道路,体现为放宽外来人口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门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等政策举措上。但是,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平原土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2%弱,这就要求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做到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而中大型城市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远大于小城市或镇;二是专业化特征明显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风险较高,一旦不能顺利实现向综合性城市转型的话,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如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曼彻斯特专业化于纺织品生产,并在世界市场中占领较高的份额,但其未能实现从专业化纺织品生产向其他行业并举的综合性城市转型,最终走向衰败;三是从城市体系的大中小城市不同的产业选择来看,层级越低的小城市越可能专业化于某种制造业产品生产,层级往上提升的城市越能提供产品多样化的生产,直至高端的金融、贸易、技术咨询等服务业产品。基于上述因素考虑,我们认为,处于城市体系末端的县级城市或镇,其专业化于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是合理的,但是专业化的产业特征注定了其必将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在我国2010个县级经济体中(2004年末数字,扣除市辖区以外),不可能全部将县级城市顺利转型为产业多样化的综合性城市或中型城市,以其让这2010个县经过锦标赛式竞争形成少数几个较大的县级城市或中等城市,不如选择现有283个地级城市进行扶持,让外来人口扎根于处于这些城市体系中级水平的地级城市,发展和壮大地级城市,使之提供县级城市不能提供的相对高端的制造业产品或金融、技术、管理等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