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市三位入选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在短时间内得票数量激增,“选民”来源地过于集中。而宜春市宜春学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则“刷票”通知,成为宜春市动用行政权力,操纵“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候选人评选”网上投票的证据。
有选举的地方就会有刷票俨然成为一个公开的规则。从娱乐选秀到内部评优,从干部选举到文学竞赛活动,甚至连小学生选取大队委员,都存在家长和学生的刷票行为。“刷票”的毒瘤已经深入到了各个角落。
《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都动用了刷票,这未免有点说不过去。轻轻触及你的鼠标,他们便能够在《感动中国》中有更大的机会占据一席之地。但这种单纯追求高票数的功利之举背后的诸多弊病甚至可以说完全扭曲了“感动”的含义:一来,大众所选取的感动人物应该是公认的最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力、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单单靠“刷”怎能“刷”出公众普遍认知的感动?源自心底的对好人好事的公共认知感难道仅仅是靠点几下鼠标就能在公众面前得到无限放大的?再者,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这一单纯的价值观评选活动一旦与公权力挂钩便容易走样。从宜春这里,不难看出,这一选举活动又被公权力玩弄了一把。权力一旦脱离约束便是可怕的,如此操纵选举的公权力滥用性质上同以权谋私有何区别呢?恐怕,用权力来制造感动中国的效果谁也不会认同,相反,只会让大众心生厌恶。
同样,用权力来对投票作硬性要求,自然是违背了大众的认知感。虽说,只是需要轻轻点击鼠标的操作,却是以背离公众本来意愿来进行的。《感动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掀起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发挥公众潜藏心底的价值肯定,公众通过简单的一票却将自己的对于好人好事的评价寄托出去。如果脱离了公众的参与,或者说公众只是走了个过场而已,那这算不算上是对公众价值认定的一种民主的剥夺?
开通网投出于让公众有参与的机会,可这种本应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却在公权力的影响下成为少部分人甚至是当权者的“民主”,着实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如此的“感动”只会让《感动中国》彻底走样!因此,规范公权力、规范投票应该是《感动中国》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当然,另外一个问题也值得反思。权力与精神认定的不合理挂钩恐怕是出于地方的政绩观。对地方而言,楼房建的高一点、豪华一点是政绩,拆迁拆的快一点,农民“被上楼”迅速一点也是政绩,街上的小摊贩少一点亦成为政绩,甚至说多几个影响中国的感动人物也是政绩。这样的政绩又是为了何?是不是为了提高知名度然后再贴上经济发展的标签?我从不反对借此机会来弘扬地方厚重的精神文化,只是这种简简单单的“中国式感动”不应该肆无忌惮的朝着单纯的经济目的发展。
你的鼠标点得如此之快,但你却将三个无辜的感动人物推上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你始终没有明白,感动中国是一种心灵的价值观的公共认同,仅此而已。感动源于纯粹,源于简单,源于不受外来干扰的心灵自发性。公众会继续支持自己心底认同的那个人;但是对这样的行为,你永远都感动不了任何人,甚至说,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www.zhubajie.com/task?welcome=4274930
宜春的鼠标到底“感动”了谁?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