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促进中印关系和谐发展》(博主在2010年12月10日中印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阁下,各位来宾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参加CBD公共外交中心举办的中印文化节开幕式。在此,我谨代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对本次文化节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来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历史上,中国与印度之间一直保持着相当悠久的传统友谊,我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就曾到印度求经并把佛教的经典带回中国并进而传播到其他东北亚国家,而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及其他四省藏区广为流传的藏传佛教与印度的渊源则更是密不可分。印度也是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中印两国总理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维护地区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双方的关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庆祝两国建交60周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女士今年5月对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并与胡锦涛主席举行了会谈,为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广泛共识。据悉,温家宝总理也将于月内访问印度,我相信温总理的访问也将取得预期的成果。

中国目前已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印度也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1月到10月,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已达498.58亿美元,超过了双方2009年全年的贸易总额。而在众多的国际问题上,双方也有着共同的利益。中印两国都是金砖四国和二十国集团的成员,要求改革现存不合理的国际制度,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问题,以及在国际社会中谋求更大的发言权,是两国在新时期加强双边合作的重要基石。

 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的文化交流在国家交往中往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非常乐于看到CBD公共外交中心这样的NGO组织在两国公共外交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我认为,这样的交流对于双边关系的发展是积极和正面的,因此也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

 文化的交流作为公共外交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政治互信。在过去,中印之间存在着一些误解,一度影响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历史与现状缺乏了解造成的。加强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可以更好的增强两国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消除中印之间存在的误解和隔阂,从而促进双方在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为对方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没有一种文化是尽善尽美的,同时,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印度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主张非暴力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和为贵,家庭为本、国家至上,仁与礼的统一。这些特点都可以使双方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互补。

 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两国文化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不存在一种强势文化压制另一种文化的现象。同时,两国文化中的和平主义色彩,以及对于“和谐”的强调,使建立在这种文化交流基础上的两国关系,更能体现出一种平等的精神。

     文化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政府推行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他国民众。因此,文化交流对于双方国家形象在对方国家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的世界大国,通过对对方文化的了解,两国的民众能够以更为友善的姿态去看待对方,从而在民间层面深化两国间的关系。

     印度和中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印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例如瑜伽,作为起源于印度的修身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它所包含的“和谐、统一”的理念,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我想特别要告诉各位的是,我的夫人和女儿也是印度瑜伽的爱好者。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印度的冥想音乐,若干年前我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访问印度时带回的那些音乐一直放在车里陪伴我上下班。今天的文化节活动据知也包括印度电影放映,印度宝莱坞的影视产业享誉全球构成了印度软实力的一部分。总之,印度文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都是非常值得重视和令人尊敬的。

记得,我曾经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写过一篇评论,呼吁中印两国交流要有大国心态。所谓大国心态就是要有大格局,大气派和大气量。我希望能够通过包括此次中印文化节在内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双方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深化中印两国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最后,再此感谢印度驻华大使馆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支持和CBD公共外交中心的精心组织安排,预祝文化节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