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庆:“慢牛论”的倡导者


     

中国股市20年20人(4)

周正庆:“慢牛论”的倡导者

 

    周正庆是中国证监会的第三任主席。他在1997年5月担任这个职务,当时正是中国股市很低迷的时候。在他上任之前的1996年,沪深两地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竞争才能促进市场的进步,也才能推动行情的上升。但是在这种竞争中,由于两地政府出现了不适当的介入,导致沪深两家交易所、两地的证券公司和部分上市公司都卷入其中,虽然行情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扬,但也出现了多方面的违规情况。在中央政府的坚决干预下,这种恶性竞争被制止了,一批违规的公司高管受到了处理,但市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行情从1996年12月底的高峰下滑以后,一直处于低谷,投资者的意见很大。

    因此,周正庆从上任第一天起,就面对着如何推动市场行情向上发展的问题。由于股市被赋予了为国企解困服务的重任,当时各地大量经营已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都得到了股票发行的额度涌入市场,而银行信贷等被严禁进入股市又使二级市场面临资金枯竭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周正庆主导下的证监会在那几年集中精力开拓股市资金的来源,希望为二级市场营造出健康的“造血”机制。1998年3月,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获得证监会批准建立,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启动。证监会的期望是以此来增加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队伍,改变中国股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散户为主导的混乱状态。为了推动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原先严格规定的国有企业不准买卖股票的规定出现了松动,社保基金的入市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是,尽管管理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开源”措施,二级市场的行情却长期未有积极反应。这种状况一直到1999年5月才得到了改变。当时,美国新经济的兴盛使网络等新兴科技产业大为红火,中国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一些打着“网络股”旗号的股票出现了连续升涨。证监会对行情出现的这种转变表现出了少有的高度肯定,周正庆亲自发表谈话,认为这是一次“恢复性行情”,在他的亲自部署下,《人民日报》再次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文章对此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这篇文章的基调与1996年底同样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给了市场强烈的刺激,大量外围资金蜂拥进入市场,终于在很短的时间里将这股“恢复性行情”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这一段短暂的“恢复性行情”,在周正庆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中国股市的行情从总体上说是比较低迷的,形成了“牛短熊长”的特点,投资者为了国企解困这个中心任务作出了巨大牺牲。身处股市监管第一线的周正庆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也形成了对股市行情上升的强烈期待。这种特点在他卸任证监会主席一职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他多次发表讲话,认为中国股市应当保持“慢牛行情”,也就是说希望股市行情不出现大起大落,而是长期保持一种稳定的上涨。在1998年中国股市陷于前所未有的大熊市的时候,周正庆甚至公开呼吁,国家政府首脑可直接号召公民购买股票。周正庆提出的“慢牛论”是否符合股市运行的规律自然可以讨论,他要求政府首脑号召公民购买股票的呼吁也未见响应,但他理解投资者疾苦,希望股市投资者能够分享国家改革开放成果的强烈愿望,却使他赢得了投资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