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海:“福州采风行是心灵震撼之旅!”
2010-11-6
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新闻网讯 因央视热播剧《乔家大院》而迅速跻身国内一线编剧行列的朱秀海,6日结束了在福州为期一周的文化采风活动返回北京。临行前,记者在朱秀海下榻的酒店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记者:您是第一次来福州吗?这几天都走了哪些地方?
朱秀海(以下简称“朱”):是的,这是我第一次来福州。这几天行程非常紧凑,大大小小走了几十个地方。三坊七巷是这次采风的重点,还去了马尾船政遗址、鼓山、林则徐纪念馆、乌山道山观、仓山烟台山、镇海楼、福州文庙、陈靖姑祠堂、台江上下杭、林浦村的陈宝琛故居和濂江书院等。噢,我还夜游了闽江。采风计划安排得很周到,让我在福州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也让我领略到了东道主的热情!
记者:能谈谈您对福州的总体印象吗?
朱:短短几天,不可能把福州所有景致都看遍。但说实话,这几天我很受冲击,福州确实是一个宜居城市。这几天,每到一处,都让我有新发现,让我时刻处于惊讶、感动、兴奋、震撼之中。我认为,福州是中华文化的重心所在,传统儒学的精华荟萃之地,已经远远超越了有福之州地域自然条件的定义了。
记者:为什么这么评价?
朱:在福州采风过程中,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可以说是重新发现。前几天我到了林浦村的濂江书院,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就在这里开院讲学,可以说从宋朝开始,中华文化的重心就南移到了福州。而到了近现代,在国难当头、社会转型、沧桑巨变的时期,福州更是涌现出了那么多的仁人志士,这一系列的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领风气之先”,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作出巨大贡献,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社会变革。所以福州让我惊讶,这是一块宝地,是培养熏陶中华文化的一块丰厚土壤。
“三坊七巷是中华之魂”
记者: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您眼中的三坊七巷?
朱:三坊七巷是中华之魂!为什么这么说呢?三坊七巷培养了那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舍生取义”等儒家思想在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林旭、沈葆桢等仁人志士身上都得到完美体现。三坊七巷出来的这批人是近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先锋,他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记者:这几年,福州市斥巨资保护修复三坊七巷,让子孙后代能永远记住那些逝去的历史。您对这种修复和保护有什么建议?
朱:福州市委、市政府花这么多钱修复三坊七巷,不仅对三坊七巷、对福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对弘扬中华文化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中国要拿出什么地方作为跟西方文明对话的一个符号,我看三坊七巷就是一个,三坊七巷的人文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福州,甚至可以用三坊七巷文化来定义中华文化,福州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敢于承担张扬、延续中华文化的重任,继续弘扬中华文化最优秀的部分。所以我建议你们,在三坊七巷里把那些名人塑像都立起来,供后人瞻仰,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三坊七巷是代表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活体,一个标本。
“ 福州是一个能出大戏的地方”
记者:记得您在南京宣传新书《天地民心》时,曾说会为南京写一部电视剧,因为“南京应该是出大戏的地方”。您觉得福州是否也是出大戏的地方?您是否把福州列入您的创作时间表,创作出一部反映三坊七巷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呢?
朱:这次我把手头上的事放下来到福州采风,无须讳言,福州之行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发现、感悟之旅,在福州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福州是一个有福之州,文化底蕴深厚,可以操作做成大戏的资源非常丰富,是一个能出大戏的地方。这次回去后,我会好好梳理一下相关采访笔记、资料,从中选择可以创作的素材。需要的话,我还会再到福州来采风。
(福州日报记者 吕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