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婚恋 3-2 郭沫若的婚恋(3)郭沫若与于立群


 

 

   王先金 编著

 

             3-2  郭沫若的婚恋 3

 

                     郭安娜晚年

 

郭安娜(1894-1994)1916年与郭沫若相识相爱,婚后共同生活了20余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日本,育有四男一女。郭沫若回国抗战时,大儿子和夫20岁,二儿子郭博18岁,三儿子佛生15岁,女儿淑子13岁,四儿子郭志鸿6岁。此后,郭沫若没有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但是,五个孩子却在这样的境况下全部都念到了大学毕业,各有所成。安娜曾提出希望郭沫若用一种公开的方式宣布离婚,可这件事一直被压了下来,直到1994年安娜病逝,也没有一个公开的说法。

1937年郭沫若回国抗战后,他和于立群结合,郭安娜与郭沫若的婚姻就名存实亡了。

抗战胜利后,安娜携子女千里寻夫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

在中国,郭安娜随着季节变化,春夏去大连,秋冬来上海。

安娜平时除了看书读报外,喜欢出去走走,她居住的上海大厦邻近苏州河,她喜欢站在窗前向外眺望。她常感慨地说:“我年轻时就跟随郭沫若来到上海,我住在这里感到温暖,很亲切。”

安娜对上海格外有感情,她知道上海是郭沫若年轻时呆过的地方,曾是创造社及新文化运动的据点。

吴月丽从195810月起,受组织委派,长期与郭安娜联系,关心她的生活,相互感情深厚。只是在文革十年期间,她们的联系中断了。197812月吴月丽重返统战部后去看望安娜,安娜亲热地让她坐下,倒上一杯茶,便滔滔不绝地说起十年动乱中的情况。安娜用手写了“内乱”两个字,然后说:“毛泽东是伟人,是好人,他是人,不是佛,他有缺点,他晚年犯了了错误,被人利用了。”

安娜谈到自己时说,刚到大连那段时间,她竟感到自己是被遗弃的异国妇女,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                             郭安娜在大连与儿子郭和夫住此二楼

1958年,郭沫若曾去大连探望其长子郭和夫,可是未与安娜见面。她得知后很生气。那年10月,她从大连来上海,在船上有人问她:“丈夫呢?”她回答说:“丈夫死掉了。”她曾表示要写信给沈钧儒控告郭沫若。可是并没有写。她认为郭沫若已成为中国政府要人,不能影响他的威信,不能给中国政府带来不良影响。

那段时间,安娜的情绪是矛盾的,她忘不掉与郭沫若在香港见面的情景。在香港与郭沫若谈到经济问题时,她说:“你的钱,我要,国家的钱,我不要。”郭沫若说:“什么国家的钱,我的钱,都是我的钱!”她被吓得一句话也没有再敢讲。

安娜在上海期间,吴月丽每月给她送生活费,安娜总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人民无贡献,我的生活总是靠国家,我感到不安。”吴月丽便对她说:“这是北京来的,是郭沫若给的。”她才收下,并轻声说“因为这是夫妻关系”。

1969年“五一”节前,安娜自己拍电报至北京,要求见郭沫若,要求看望刚从“牛棚”中放出来的幼子郭志鸿。郭沫若的秘书王廷芳安排安娜来京,住在和平宾馆。郭沫若去宾馆看了她。这是安娜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情况下,与郭沫若的一次特殊相见。

这次见面时,安娜提出:在中日关系允许时,她希望回趟日本。郭沫若回答:“没有问题,只要两国关系允许,一定设法让你回日本探亲。”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郭沫若因有外事活动起身告辞,安娜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外,上车前两人又紧紧地握手。她站在那里,一直等到汽车看不见时才回室内。

安娜从日本探亲回来后急于想见郭沫若,并于1975年夏由女儿郭淑瑀陪同到达北京。安娜到京第二天,即到郭沫若病房探望。郭沫若吃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相迎,安娜快步向前将郭沫若扶回沙发,握着郭沫若的手说:“你变了,变得慈祥了,你是会进天堂的。”两人谈了半个多小时,因不愿打扰病人,安娜便主动站起身来告辞。郭沫若坚持把她送到病房大门口才和她握手告别。

返回途中,安娜忽然想起忘记给郭沫若看在市川原住处拍摄的许多照片,于是又返回医院,将照片逐张给郭沫若看,郭沫若看得十分认真,两人都回到了那段难忘的日子。这是他俩最后一次见面。

1978612日郭沫若去世了,安娜当时在大连,得知消息后,她特地穿上一身黑色衣服,身披黑纱以示哀悼。她没有去参加追悼会,但孩子们都云了,她的心也去了,她忘不了昔日与郭沫若在一起的生活,默默地为他祈祷。

1983年,安娜老人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原打算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可是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不参加会议。她说:“我希望不要把我抬得太高,我身价高了会影响我丈夫的声誉。我要是去参加会议,人们看到我,就会议论他,我不希望贬低他,不希望把我们的问题表面化。”

郭安娜于1994年去世,享年100岁。

 

 

郭沫若和他的“抗战夫人”

 

                        郭沫若和于立群结合

 

  于立群原籍广西贺县,19165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官僚家庭,她和姐姐于立忱都生长在北平。十三岁时于立群离家到上海谋生,当过戏剧演员也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那时候她经常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演出。她穿着朴素,举止端庄,性格文雅闲静。郭沫若很喜欢于立群,于立群也很崇敬他,二人情投意合,在广州时两人就同居了。1939年元月,周恩来在重庆亲自为郭沫若与于立群主持补行了婚礼。听说,当时周恩来就对郭沫说:“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了!”

    于立群有个姐姐于立忱,生于19128月。她聪明好学,有才有貌,从小就爱读郭沫若的《女神》。郭沫若参加北伐,佩戴中将军衔。更使于立忱崇拜得五体投地,视郭沫若这位“戎马书生”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从而产生了爱慕之意。于立忱曾因参加政治活动入狱,获释后为《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所聘在该报工作。

    1934年于立忱得了肺病,靠着《大公报》的津贴,到日本治了两年的肺病。她住在东京郊区,与当时正在日本流亡的郭沫若相距不远。她常去访问郭沫若,郭沫若当然热情接待,两人情意笃厚。

    19361216日晚上,郭沫若邀约到东京短期停留的好友郁达夫一同去探望病中的于立忱。于立忱十分高兴。为郭沫若和郁达夫深夜远道来访,她把自己新作的一首七绝《咏风筝》写在一张纸上给他们看:                      于立群

        碧落何来五色禽,

        长空万里任浮沉。

        只因半缕轻丝系,

        辜负乘风一片心。

    郁达夫笑着称赞道:“好好!”

    这首诗是于立忱自家身世、自家心地的写照,透露出微妙而高雅的情愫“半缕轻丝”。郭沫若有感触,那“半缕轻丝”似乎蕴藏着近年来他们维系的情思。郭沫若当场和了一首:

        横空欲纵又遭擒,

        挂角高瓴月影沉。

        安得嫦娥宫里去,

        碧海青天话素心。

    郭沫若这首诗,表示了隐藏于心中的苦恋。这首诗与于立忱的诗相对,他与她,心心相印,那缕缕绵绵深情,虽难直言,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是多情才子、浪漫诗人,一个是似花女郎,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在异国掀起一阵风风雨雨,令郭沫若的日本夫人安娜深感不安。但不久,抗日战争即将爆发,很快把两人拆开了。

    《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于立忱,但于立忱终身不嫁。原因是她痴情于郭沫若。

    后来《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她旅日的费用,她只好于1937年初返回上海。于是一躯尚未痊愈的病体,一颗受了伤的心灵,又添了精神忧郁症。1937年春,她听到谣传郭沫若当了“汉奸”,五内俱焚,疑虑不定,加上她痛惑“如此家国,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竟于当年5月上吊自杀。当时有人说,她是为郭沫若殉情的。郭沫若在日本得悉后十分悲痛,肝肠欲裂,立即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凭吊文章《断线的风筝》,发表在《妇女生活》月刊上,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郭沫若认为这是“又当投笔请缨时”了,决定“别妇抛雏”,潜回祖国,投身抗战洪流。他于725日从日本上船,29日回到阔别10年的上海。回到上海的第四天,就同林林等人到中国公墓于立忱的墓前致哀。此后,他又写文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郭沫若、于立群和孩子们

    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立刻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没多久,他在参观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收容所时,由诗人林林等介绍,他认识民收容所的工作人员于立群。

  第一次见面,于立群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仅仅二十来岁,梳着两条小辫子,穿着一身蓝布衣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差不多和乡下姑娘一样。作为一女演员,她在戏剧界已经是能够自立的人。她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郭沫若之所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就是由于有上述原因。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于立群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又飞回到了他的身边,他的手中仍握有那半缕轻丝。

  这次见面,于立群把大姐思念郭沫若的诗交给了他。郭沫若用轻微颤抖的手接过了亡友的遗诗,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莫过于此:“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从此以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经常见面了。郭沫若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年长于立群24岁,又加之是胞姐的挚友,所以于立群对他是十分敬重与爱戴的。而郭沫若也把保护于立群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放在了自己的肩上。

  “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开始。郭沫若在上海从事抗战的宣传工作,他多次和于立群一起上前线慰问抗敌将士。

于立群是一位追求进步的、向往光明的青年女性。延安是她心目中的圣地。郭沫若劝告她取道经香港绕往武汉,由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协助,设法到陕北读书。

  “立群,你说这样好么?”

  “好的,好的。郭先生真替我想得周到。只是……”

  “只是什么?”

  “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呢?”

  “……”郭沫若笑而不答。

  1937年底,上海失陷,于立群同林林、姚潜修、叶文津、郁风等结伙于1126日离开上海去香港。郭沫若第二天也乘法国邮船秘密离开上海赴香港。

  当于立群在香港见到郭沫若时,真是有些出乎意外了。

  “啊,那不是郭先生?”

  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接过去说:“哦,我们还怕你死守上海呢!”

  “死守没得必要。中国地方大得很,我们大有回旋的余地。我们要淮备长期抗战。”郭沫若笑着说。

  郭沫若住在六国饭店三楼一间临海的屋子里。于立群几个人在当天下午也搬到六国饭店里来了。在此期间,郭沫若和于立群由相敬而相爱了。

  郭沫若在香港住了六天,126日即与于立群等人坐船到达广州。和夏衍一起在广州办《救亡日报》。

  元旦这一天,郭沫若突然接到陈诚来电:“有要事相商,望即命驾。”郭沫若考虑一番后,决定去武汉一趟。于立群与他同行,她便与其他朋友分开,搬到了郭沫若住处与他同居。

    于立群喜爱书法,擅长书法的郭沫若自然就当了她的老师。

  “你是什么时候学过书法?”他问于立群。

  “是我们的家传,”于立群回答说,“祖父是写颜字的,母亲也是写颜字的,从小便学来这一套。这大概也是一种家庭教育吧?”

  有了这样一位年青漂亮的“小妹妹”在旁边写颜字,惹得郭沫若兴味盎然,陪着“小妹妹”一连写了几天大颜字。

  “要练就一手好颜字,最好先临摹《颜家庙碑》方是正宗。来,立群,我和你一起临摹!”

  “好的,”于立群悬肘含笑说,“我先写这一笔”

  郭沫若接过笔去:“我来这一划……”

  笔能达意,墨能通情。郭沫若和于立群跨过了年龄和经历的差距,两个人的感情像墨汁一样浓得化不开了。何况郭沫若已是结过两次婚的人……

  于立群比文字更新,于立群比图画更美。

  于立忱的那半缕轻丝,到了于立群手里变成了一根又粗又长的红线了。可谓:阿妹遂了胞姐愿,千里因缘一线牵。

  16日晚,郭沫若携于立群北上武汉,许多朋友到车站送行。夏衍握了郭沫若的手,又握着于立群的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到那边,不要和别人‘拍拖’呀!”

  众人一起爽朗地笑了起来。“拍拖”是广东话,意指男女手搀着手在街上行走。于立群脸红了,郭沫若也笑得很不自然,因为他知道自己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已紧紧地把于立群“拍拖”着了。于立群对于他来说,已不再是“断线的风筝”,她成了郭沫若的末位太太——“抗战夫人”了。

    郭沫若的一生中,曾先后与五位女子有过婚恋关系,于立群是其中的第五位。

 

    (注:《名人婚恋》最新电子版本约有80万字,有精美图片340幅,有需要的网友,可与我联系。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