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寄语出家学子做杰出和尚回归教育自由宗旨 刘效仁
经核实,北大数学系毕业生、湖北籍男孩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遁入空门,已在北京西山龙泉寺修行。此前有报道称,还有其他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在这座千年古刹出家。对此,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表示,“这是一个正常的事情,如果大家认为他不正常,那是社会认识上不正常”。面对记者提问,北大校长周其凤表态温和宽厚,认为国家提倡信仰自由,北大的毕业生当然也同样享有信仰自由。并对学生提出了告诫与期许:“如今,有很多杰出的出家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作用,但并不是只要是北大的毕业生,就一定是杰出的和尚或尼姑。如果北大毕业生有这种信仰,还要好好修行。”(2010年11月06日新京报、5日北京晨报)
这让我们不由地想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神童”宁铂。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再一年后,他成功出家。当年媒体舆论曾对此进行过激烈的辩争。不仅将其称之为““问题学生””,而且引发了少年大学生教育成败得失的讨论。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被推荐上大学之后,曾被寄予了夺诺奖的民族希望。尽管校方称,少年班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可宁铂的出家还是让公众感到了教育的失败,也让校方感到了愧怍。(2005年08月28日新华网)如今想来,这种思维模式是何等的狭隘和偏颇。
其实,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自由的理念,就是尊重个人选择,就是包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就是要鼓励独立的思想,不与世浮沉,也不人云亦云。这种自由的理念,自然就包括世界观的不同,信仰的自由。而宗教信仰自由,是写入宪法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世界上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个宗教,长期以来相互依存,相互包容,成为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归依。而圣经、古兰经和佛经作为三大宗教的集大成者,也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比如,圣经的爱就被称为“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人类对于神灵的敬畏本身,亦是自身精神、心灵、灵魂层面的需求。信仰的宗旨就是让信徒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要学会爱人如己,要过成圣的生活,更要以自己的行为成为美好见证。
当然,在中国,主流的价值观世界观倡导无神论,这其实也是一种信仰。尽管如此,对于其他宗教信仰并不排斥,当然也排斥和禁锢不了。实践也早就证明,将人的思想统一于一种人为的价值观,是行不通的。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乃至社会的多元化,正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再现,是一种难得更改的自然律。人的信仰,虽然各自不同,但理应互相尊重,既不必相互诋毁,更不应互相抵挡。即使不理解,也当保持宽容,给予对方适度的自由。
“北大的学生,如果你要出家,就争取做一个杰出的和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你的作用。”北大的校长周其凤就表示,不是说你是北大的毕业生,就能做一个杰出的和尚或尼姑,这需要修行。北大的毕业生如果选择了这个信仰,希望你能在那里好好修行,争取做一个杰出的和尚或尼姑。这正是对个人信仰自由的最好尊重,也与大学精神“兼容并包”的传统一脉相承。作为媒体和观众,大可不必过度炒作,既不能将个人的选择上升到教育成败的高度,更不应看作是对主流世界观的颠覆。否则,就会对当事人的修行产生人为的干扰。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就表示,媒体和社会对这些人士出家表现出过度的关注,不仅对这些出家修行的人不好,对宗教信仰本身也不好。
“这是一个正常的事情,如果大家认为他不正常,那是社会认识上不正常”。所言极是。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1/06/c_12743926.htm
http://news.sina.com.cn/c/ 2005-08-28 /09456800257s.shtml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
电话,05578095386办,[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