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学生)比老人累多了”发人深省


5日早上,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这组照片被西祠网友发了出来,与另外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一同受到了网友的关注。这两篇帖子受到近2万名网友关注,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学生给老人让座是理所当然,所以,当7名中学生主演的“集体不让座”门发生的时候,多数人都将矛头对准了这些学生。现在看来,我们的指责或许有失偏颇,是道德之外的“苛刻”,因为学生们比老人更累的感叹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先来看看学生们的书包,我们都是从中学生走过来的,也经历过令人恐惧的高考,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书包的重量就代表着学习的重量(压力)。然而现在,学生们所承受的压力早已昔非今比,孩子们几乎是从出生开始,就被送进各色各样的托儿所、培优班、特长班、兴趣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书包也越变越大、越变越重,可以说,以他们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体格来论,可怜的孩子们比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都要累。

再来看看学生们的课时安排,学生们起得比工薪族早,回得比工薪族晚,如果是毕业班或者重点中学的学生,那么他们将会更惨,不光几乎没有周末,甚至于晚自习都要上到晚上十点。对于这些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最需要的,除了充分的营养供应之外就是睡眠,然而,回到家之后的那几个小时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能够在上学或放学乘坐公交车的途中打上一盹甚或睡上一觉,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由此看来,“集体不让座”门不仅不应该受到批判,反而值得同情和思考。

首当其冲的是,到底是谁让学生们比老人还累。显然,不是学校,不是老师,更不是学生和家长自己,而是这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教育制度本身。试想,如果我们的升学取才不仅仅以高中考成绩论,而以学生的平时成绩、社会实践和综合素质论,录取方式能够更加多元化一些,那么,学生们大可不必在考试一棵树上“吊死”,延伸过来就是学校完全不必把课程安排得这样紧,学生们也大可不必起得比鸡还早,书包也不至于像灌了钻一样重。这么一来,“集体不让座”门自然也不会发生。

不得不承认,世界是个大系统,道德也不例外。我们不能于现实困境之外一味而片面地要求学生应比其他人都更道德,而应该从这种“不道德”的表象本身挖掘问题的根源。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在有的时候,道德,其实是需要相应的教育或社会背景作支撑的,而这种背景才是始作俑者,脱离了对始作俑者的批判去批判学生,就是对教育无理性的纵容。换句话说,如果说孩子们不讲道德,也是如今的教育造成的,一言以蔽之,“我们比老人累多了”发人深省。

 

 

2010-11-03 21:21[编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