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并腾讯能有点国际视野么?


暴发于奇虎360与腾讯之间的这场恩怨与其说是两家高科技企业之间的恩怨,还不如说是以360和腾讯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阵营的一场内讧。11月5日上午,金山、搜狗、傲游、可牛、百度今早联手举行发布会,表示五家厂商的客户端软件将不兼容360系列软件。由此观之,360与腾讯纷争已经上升到高科技企业结伙群殴的程度,场面的壮观程度绝不亚于一部美国大片。

无意去评说360与腾讯到底谁更具有道德优势,也无意去分辨两者谁更加理直气壮,只是不得不说的是,基于对作为相对弱者360的道德同情也好,对财大气粗腾讯之蛮横的愤恨也罢,把用户的电脑桌面作为互殴甚至群殴的战场始终都是缺乏道德支撑的。这里边隐含的原则是:在一些高科技企业看来,用户利益随时都可以成为胁迫和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筹码。

携天子以令诸侯自不必说,360与腾讯纷争的要害之处显然不止体现在“用户利益筹码论”上,更体现在这场纷争所涉及到的双方以及后来的响应者金山、百度等诸多高科技企业,竟然都没能跳出两家企业的纷争本身,而是站在貌似正义的一方,向另一方施压。这一现象不无遗憾地说明:就连我们曾经引以自豪,并视之若民族骄傲的高科技企业也没能跳出内讧的泥潭。

内讧是什么?内讧固然能够清扫出一两个被某些企业视作眼中钉的内部对手,但一旦我们的企业走出国门,同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进行竞争呢?竞争的结果不言而喻,我们不是败北就是“被败”。从前,我们都说国内的高科技企业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是因为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开发能力不足,现在我们当反思一下了,内讧,并且是习惯、执著、沉溺和乐于内讧绝不是一条可以忽略不计的理由。360与腾讯纷争说明了什么,恰恰说明我们的企业严重缺乏国际化视野。

仅以美国的团购网站作为反例,美国目前有“Groupon”“LivingSocial”等七家著名的团购网站,虽然这七家网站的经营业务大致相同,但他们的运营模式却各有特点。比如Groupon的策略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优惠券,如果有足够多的用户参与,他们将获得这些优惠,反之则不行;而LivingSocial策略是如果用户发出一个链接,有三个人通过该链接加入团购,则该链接的这位用户可以免费交易。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细致入微的企业间分工,避免同质竞争和内讧正是高科技企业走向成功的最佳路径。反观我们,我们更是无比失望地看到,360与腾讯等方面挽救用户利益的方式竞争是360开发IM(聊天工具)之类。啧啧,又是新一轮,更深层次的同质竞争。

在国际化大分工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哪怕实力再雄厚,科研人才再杰出,也无法同时开发出多个国内国际领先的品牌产品,环顾左右的企业侥幸能够做到的,无非就四个字——拾人牙慧。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说到这里,不知360与腾讯纷争的当事者、响应者和旁观者作何感想。

 

 

2010-11-03 21:21[编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