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量化宽松的刺激政策出台后,热钱涌入、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中国经济遇上多事之秋。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针对入境“热钱”,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也就是说,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之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池子”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发广泛讨论。
有观点认为,相对于房地产和农产品市场,目前将“热钱”圈在股市中“安全系数”更高。可以让热钱留在香港,进入A股市场,央行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吸收对冲,或加强监管。
流动性泛滥再度来袭,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一方面是物价上涨压力,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面临挑战。
9月份CPI同比上涨3.6%。这一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的数据意味着,即便是在央行宣布加息后,CPI涨幅也依然高于2.50%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3.25%的2年期存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近日指出,不能让长期的负利率侵蚀居民储蓄资产。
对于美国量化宽松会引发外资流入他则认为,央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适度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与近期历次报告相比,这是央行首次作出“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的表述。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表述的背后,体现出央行政策更加侧重考虑管理通胀与流动性压力。
包括世行在内的多家机构都建议中国再度加息,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指出,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应该执行较为稳健和收紧的政策,但流动性泛滥会使政策调整受到很多牵制,产生新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