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为产业金融中心
2010年11月6日,“2010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最后一场论坛“资本市场建设与金融中心发展”开场伊始,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胡舒立抛出一问题:“继上海、香港之外,重庆又将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中国到底有没有必要成立那么多的金融中心?”
对此,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示:北京是金融中心,因为它是各种金融机构总部集中的地方;上海则是中国重要的资本市场,是以要素市场为主体的金融中心,是一个市场类的金融中心。 新加坡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因为它是巨额的离岸金融结算的中心;中国香港和纽约则是区域级和世界级三合一的金融中心,集离岸金融结算、资本市场、企业总部为一体。
而重庆的目标,则是“要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工作大体上围绕着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为西部服务。” 在他看来,重庆金融中心还将包括各种非银行金融业务,包括小额贷款、信托公司,各类租赁公司或者是财务公司、各种各样的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 和上海一样,重庆也希望发展区域性的要素市场。不过黄奇帆强调,“这是跟上海要素市场级别完全不同的、补充性的、区域性的国家许可的要素市场。” 黄奇帆强调,重庆还在很努力地学习新加坡,在重庆发展加工贸易的离岸金融结算。
黄奇帆指出,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金融中心,第一,应该看这个地方贷款余额、存款余额能否达到当地GDP的2倍、3倍甚至更高。 “金融占GDP的比重在北京是15%,上海是12%,重庆现在是8%,在中国位于第三位,而中国大多省份金融占GDP总量的比重,只有3%-4%。”黄奇帆说,“所以你们不要看不起重庆。”
与过去高调宣称“已建成西部金融中心”相比,重庆市长称“别看不起重庆金融” 则令人五味杂陈,其中最核心的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近年来,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已作了很多努力,黄奇帆认为,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具体需要在5个方面着力:一是银行、证券、保险这3个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加快发展;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等要全面发展起来;三是区域性的要素市场建立,目前重庆已经建立起5个要素市场,即将在保税区成立的航运交易所,将有6家区域要素市场,四是金融结算业务聚集重庆,目前重庆已经取得了进展;五是在金融基础上的建设上,要加强法律、人才方面的监管。黄奇帆还强调,在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过程中,政府应该做好三方面服务:培养和储备大量金融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建立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秩序,包括法制环境和诚信体系等;为金融机构落户准备好写字楼等硬件条件。
据重庆市副市长凌月明在10月22日《2010招商证券论坛》上介绍,今年上半年金融业的增长值增长10.8%,占全市GDP的8.2%,在国内名列前茅。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截至9月底,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0464万亿,存款余额113097.2亿,同比增长22.3%,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下降到了1.03%,已经成为全国金融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重庆的资本市场发展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水务集团增完全上市,融资55.6亿,西南证券等实现了再融资,债权融资103亿,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加快发展,力争到年底前实现十佳企业的挂牌。国民经济证券化内今年有望达到45%,下一步重庆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大型金融机构,推动私募股权基金等非银行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才环境,加快推进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国发〔2009〕3号文件,《意见》提出要“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重庆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明确要“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优先考虑在重庆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支持期货交易所在重庆设立当地优势品种的商品期货交割仓库,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重庆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示范项目”等等。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是西部唯一的期货交易市场,这将大大增强重庆在西部地区的辐射力。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主任白鹤祥的战略定位是:拥有功能相对完善、规模可观的市场交易中心,金融及相关产业集群特征明显,具备可供支撑纵深的二、三级城市。同时,其个性还在于肩负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拥有“先行先试”的发展契机。
金融中心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的高效网络。金融要素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支付结算体系和金融后台、中介服务体系等是其有形部分。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争取中央支持,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产业政策等多种激励措施是其无形部分。网络建设的正外部性和累积循环因果效应有助于整合资源,改善信贷资产结构和企业融资结构;维护交易秩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价格指导和避险工具。基于统筹城乡、错位发展、先行先试的考虑,以下“五中心、三基地”应是发展的重点: 信贷资产交易中心、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全国性场外交易(OTC)市场中心、商品期货交易中心、私募股权交易中心、中央银行综合服务基地、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银行卡产业发展基地。
目前,重庆金融发展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如重庆金融资源总量在聚集过程中,金融创新力度不够,金融开放合作不足,高端金融人才缺乏,市场化程度不够,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僵化,民营金融的活力不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限等。重庆基础设施建设、两江新区建设需要大量投资,金融支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尝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支持难,重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在多篇文章中建议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为产业金融中心,如笔者在2009年7月20 日发表的《重庆如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提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模式是政府推动、面向市场、辐射西部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
产业金融中心是指以企业融资(corporatefinance)为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标准运作的金融中心,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和高效率的融资服务。全面的融资服务体现在这个金融中心可以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可以以私募方式(间接融资)和公募方式(直接融资)为企业融资,构成一个协调发展配套运作的资本市场。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复合、多样、系统的金融服务。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相应的创投、风投。产业转移承接,引发项目融资和技术更新等需求。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入驻,引致对资金往来结算、信贷支持模式、保险服务和风险管理服务的全新需求。企业发展壮大,催生上市融资、境外投资、并购等需求,并对会计、估价、租赁、仲裁等配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完善金融主体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银证保与六类新兴业态金融机构、中介产业服务的融合配套、无缝衔接,以提供多渠道、多品种、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赞同专家分析,从产业链角度看,重庆人力、土地成本低廉,要做好对京沪的承接配套,发挥信用卡、客服、灾备等后台服务比较优势。立足区域,形成与沪深互补,以土地流转、场外市场、农畜产品期货交易等为特色,服务统筹城乡、内陆开放的市场体系,构建区域资产和风险管理平台。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为例:可整合形成以OTC为代表的独特资本市场体系,以风投、创投、私募为代表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以信托、租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体系,相互渗透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为上市储备输送相应资源。这样变区域城市“同质竞争”为“错位发展”,并与京沪深形成“互动补充”,既促进自身发展,更有助于国家金融布局优化。
蔡律 2010年11月7日
建议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为产业金融中心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