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颗鼓励的种子


 

    若干年前的春节前夕,我乘坐个体小公共汽车从西安回乡下的老家。因为快要过年,车少人多,卖票的要涨价,很多乘客不答应,和他理论,有一个乘客说,《华商报》刚刚登了新闻,春节期间不让车票乱涨价,你们怎么还涨价?卖票的说,《华商报》是小报,登了不算。
    几年过去了,如果再理论,卖票的人肯定又会说出要涨价的理由,当年,他说的本身就是歪理。但是,他肯定不会再认为《华商报》是小报了。
    在省城西安,在秦岭南北,在有人聚居的乡村,都会有《华商报》。我不是替《华商报》做广告,事实的确如此。我每次回老家,家乡的人和我谈起报纸,都会说,还是《华商报》好看,有老百姓想看的东西。我的名字出现在《华商报》上,很多人会给我发来短信,或者打电话表示祝贺。有的人,还多买一份几份报纸给我留着,等我过年回家看。
    在《华商报》上发表了作文的同学,我相信也会有和我一样的礼遇。他(她)的名字、学校的名字,他(她)写的作文,几十万读者会同时看到,老师同学、亲戚朋友会关注,甚至当地的父母官也会注意,这比发在作文选之类的杂志影响更为广泛。祝贺是自然不必说了,对他(她)更是莫大的鼓励,这一天也许会被他(她)写进日记,会培养他(她)写作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做人的素质,觉得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从2007年11月《华商报》第一期学生作文版问世到今天,已近3年。编辑说,共发表省内外学生作文近3000篇、约200多万字。如果把所有的学生作文版的剪报摞起来,一定很可观,连编辑们都会惊叹。在发表学生作文的同时,学生作文版还注重对学生写作的辅导,先后开辟版面推出了《作文课堂》、《名师改作文》、《名家改作文》等栏目,请贾平凹、吴克敬、李春平、安武林等作家对一些作文予以点评,请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等名校的二十余位名师予以解析指导。作家和教师,包括家长的点评,有异曲同工之妙,细心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启发。
    我翻看了其中的一些作文,感觉到生活气息扑面。我觉得学生写作文,不一定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一个目标要当作家,更重要的是,把每一天过好,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比如早上起床后叠好辈子,学会洗衣服,能为父母分忧,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同时,注意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有生活的文章才会很美,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从小写作文,就要杜绝假大空,把做一个优秀的人和做一个平凡的人结合起来,想着他人,想着爱,想着责任,做到言行一致,用文字抒写心情,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对他人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如果能在各方面都获得发展的前提下,特别喜欢写作,想当一个作家,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走极端。
    第一次看到《华商报》学生作文版的时候,我遗憾当初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好的发表园地。所以,《华商报》编辑约我写点评时,我慨然应允,谈我的看法,与同学们交心、交流。他们要结集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嘱我写序。我没有资格写序,我只是写写我对编辑的敬意,写写对在上面发表过文章的同学的羡慕。我希望,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报社能一直开展下去,播下一颗鼓励的种子,现在已经收获了一部作品集,帮助无数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给他们力量,五年、十年、二十年收获会更多。我们拭目以待。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