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还是应该提倡学实学


刘迪按:今天,很多留学国外的学子,在专攻问题上有些迷失。对多数人来说,留学有两种,一种是学有所有用的实学,而另外一种则是普遍教养。前者属于工学、医学、法学及各种实用技术,后者如文史等。至于那些留学经费充足、才华横溢的大家,则不在此例。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性留学,似乎出来本身就是目的,缺乏人生的战略设计。刘迪建议,这些人不妨选择一门“实学”学起,可以速成,不会浪费短暂的留学时光。

  

     今天,中国人东渡日本留学的人日益增多,但是,到底为什么留学,在今天却成为一件难事。每当我问起他们留学目标,往往看到他们一脸茫然。

    假如我们从留学动机角度考察,可以发现这些中国学生大致可以分三种类型。第一种属于“逃亡型”。很多人的父母,也有很多学生,无法承受国内严酷的高考,故把孩子送到海外升学,这种留学不啻“逃亡”。另一种是“攀比型”,左邻右舍都将孩子送到国外,自己不送则会遭人笑话。还有一种就是“父母意愿型”。这种类型把孩子当作父母未竟理想的继续,将前代意愿强加给后一代。

    当然,我不认为现在日本的8万中国学生都属于上述类型。但其中有很大一批,属上述类型。在中国,这些学生并非无学可上,只是无法读到自己理想的大学而已。上述各种类型留学,并非一无所获,但很多人四年大学生活,事倍功半,拼命打工,应付考试,四年后最大收获仅仅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一点。

    现在,中国有关部门缺乏对出国留学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很多地方只要把学生送出就行,却不管这些学生人生目标、留学目标如何。至于这些学生到了海外,他们的学习状态也完全放任自流,这些学生其实十分孤苦。

    以笔者看,每个国家都有其长处、短处,而学术领域也是同样。最近,两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至此,日本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及文学领域共有16人获奖,其中尤其在物理学、化学领域引人注目。从这点看,我们今天在日本学习物理学、化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仍然不够。当然,改革开放后中国有6000余人在日本获得理工医农等学科博士,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因私留学人员增多,考虑到打工等原因,很多人本来理科成绩很好,但因为经济原因,他们却选择了文科。今后,国家是否可以出台一些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理工科的制度,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应该思考的问题。

    理科以外,在日本学习法政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是因为中日法律均为大陆法系,近代后中国大量引进日本法学理论。可以说,今天中国法学体系的基本概念,都来自清末民初对日本法学的移植。尽管国内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但今天到日本学习法学,回国后仍可对中国法治社会建设有所增益。至于那些高端法律人才,近来日本法学界也有松动趋势,获得法学博士,已经不像以往那么困难。

    动漫、设计等专业,随中国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其应用范围将更广阔。日本动漫及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较为先进,这类学校的学历,实用性很强。但存在一个小问题,即该领域在日本多属技术范畴,只有专门学校设置。而国内则将这类专业放在大学中讲授。从学历程度上看,可能对中国留学生不利。

    当然,除上述建议外,我也欣赏那种纯为兴趣而学习的学生,毕竟那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假如一个人不考虑就业,一个人的专业选择可以非常宽阔,甚至他可不用写什么博士论文,只要一心读书即可。如果哪天灵感如涌泉奔腾,那时再动笔撰写也不迟。

    现在,国内的留学政策比以前宽松很多,既欢迎学成回国,也不反对留学生在国外发展,但对留学生自身来说,在国外学习、就职,最重要的是外语。因为你外语不过关,非但听不懂教授讲课,更不用说在企业与所在国家的员工一同工作。但从日本情况看,很多本科留学生,他们的日语很差。笔者觉得,那些在国内接受语言培训的留学人员,其日语水准往往要好过在日本学习同样时间的学生。这是因为留学生必须半工半读,因此其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国内学员。因此不论留学还是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后路仍将很崎岖。

    国内现在兴起的“二加二”学习方式,即本科头两年在国内,后两年在国外学习。前两年,学生尽量突破外语,同时学习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后两年则编入外国大学直接学习。从实践看,这种方式对学生比较好。同时,学生可以拿中外两个学位。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今后,教育界应该协助留学人员回避各类消极留学类型,建立一种挑战型的留学心态,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