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招”治理教育乱收费考不靠谱?



图/曲振东

择校乱收费现象再度成为舆论沸点。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从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完善招生入学政策等方面向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10项要求。

这十条硬性规定,看似全面而又不乏针对性,透露着教育部治理择校乱收费的决心。对于根深蒂固的择校弊病来说,它像一场等待已久的及时雨,有望化解教育公平的长期“干旱”状态,帮助正常教育秩序实现突围,形成一个新的格局。

然而,正如草根人士大声呼声的微弱影响力,设想很好的政策通常会犯“雷声大,雨点小”的老毛病,真正实施起来时遭受执行难,或者到头来,设想的归设想,现实的归现实。择校乱收费是个“慢性病”,屡次治疗,屡次失败。“新十条”真能成为除旧迎新的杀手锏?或者又是一纸“画饼”?

 

图/任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梳理一下择校乱收费出现的原因。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择校之所以成了某些人捞钱的好机会,除了体制漏洞、监管不力表面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两个基本原因造成的。

一是家长望子成才的急切心情,存在择校的需求。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进名校学习是上名牌大学的前提,人人都想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好学校。二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等民间力量的关注程度不够,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学校的师资及教学设施的差距比较大。

“打蛇打七寸”,治病需对症下药。再来看看教育部的“新十条”,无论是“合理分配师资力量”,还是“持续做好专项治理”,貌似条条都能击中要害,具有很强杀伤力。而实际上,“空架子”政策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公众最想看到的是现状的改变。教育部如今提出这10项要求,充其量是一个草稿或者是一张蓝图,刚刚涂画出来的轮廓得有更细致的内容去填充。

图片来源:重庆晨报

首先,“十招”实施的过程要公开,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教育大计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也是老百姓的事情。五年周期内,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专项治理的政策、结果等相关信息应该予以公布。政策的执行需要有公众的参与,哪怕只是一种反馈,但绝不能搞“暗箱操作”。

第二,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建立问责制。当权力处于缺乏约束的“真空”内,寻租行为就会随之发生。监管做不好,规定就会变成“龟腚”。为了让权力无缝可钻,要利用好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并在组织内实施问责制,避免腐败滋生。

第三,治理乱收费与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十项要求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要“加大舆论引导力度”,避免公众盲目择校。择校实质上择的是优质应试教育,我想,如果我们的素质教育能往前迈一小步,或者自主招生之类的政策多一些,相信“择校热”也会慢慢冷下来。

最后,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吸引慈善家和企业家等积极加入教育事业,弥补资源不足,这无论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是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是有利的。同时对于从本质上解决乱收费问题也是有益的。比如目前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脱节,早在今年3月份,我们远东控股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立“交大远东书院”,以期改变这一现状。效果蛮不错。

所以,说到底,对于“新十条”拉起来的政策框架,无论它看起来如何锋利,但关键要看最终落实得如何,彻底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对于深受择校之苦的家长及正常的教育生态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