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杂志:房子里的安全感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个人财富面临缩水。有“阿拉伯的巴菲特”美誉的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个人财产缩水40亿美元。而2009年全球华商富豪500强财富出现大缩水,其中有37位富豪财富缩水达100亿元以上。一场财富保卫战正在上演,买房,能否保护你的财富?

  房子正在挑战你的安全感。——巴菲特杂志

  2010年下半年,重庆主城各地区小面纷纷涨价。言外之意,老百姓钱包里的钱缩水了。

  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也论证了此观点。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以来的新高,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0月份CPI同比涨幅中,食品价格“贡献率”为74%,其中蔬菜价格涨了31%。

  通胀压力已经渗透进入社会生活各领域。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我们的财产安全,打赢这场财富保卫战呢?

  一般说来,在通胀时期利用资本市场随胀而涨的特性,将现金尽可能地转换为实物资产,在资本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分享其中的收益,这样我们的财富不仅不会缩水,还有可能战胜通胀的脚步,成功地做个通胀赢家。因此,在通胀时期,黄金、房产、收藏品等实物资产就成为了人们抗通胀的良好选择。

  然而,黄金价格屡创新高,国际金价已达到约1400美元/盎司,投资风险加大,古玩、书画、陶瓷等工艺品的真伪又非大众百姓所能鉴别,因此,房产便成为百姓抗击通胀的最好选择。尽管从理论上说,房地产市场属于通胀压力下的受益板块,投资房产可以起到抗通胀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的宏观政策环境来看,投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今年以来,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接踵而至,包括限购令、较高的贷款利率成本甚至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投资者还要面对更高的税务成本等,因此短期来看,房地产投资难当抵御通胀的大任。

  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未尽之时,为了保证财产安全而不假思索的投资房产,并非良策。文/阿宝

  买房:财富安全的双面博弈

  2010年,经济界提及最多的一个概念莫过于“通货膨胀”;地产界宣扬的最积极的观念则莫过于“买房防通涨”。很明显,老百姓对此已然接受。从年初的“通涨预期”到如今,柴米油盐样样都涨了,压力已经如期而至。而楼市调控之前那一轮行情中,投资客们也摆好了“把财富藏在房子里”的姿态。

  在国人少得可怜的投资渠道里,有人仔细比较过:CPI高于利息,存钱是最糟糕的储值办法;炒股在庄家控盘的背景下,只能赌赌小运气;买黄金,适合历史,不适合当下;于是要寻找财富的保值增值,唯有选择买房。可见,除了结婚、生子、改善环境等自住型购房需求外,买房更大的心理动机是寻求一种安全感——财富的安全感。

  说起财富的安全感似乎就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了。近年来,规避财富缩水,蓄谋财富出逃等词汇频繁见诸于财经类杂志。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财富安全势必成为一种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时候,“藏富于房”演化为一种趋势。然而与此同时,一系列关于买房的“非安全因素”又诞生了。屡次调控推翻“房子只能涨不能跌”的说法,“限购令”不给你“藏富于房”的机会,“房产税”增加你的持有成本,甚至房屋的建筑安全、自然灾害的无保险保障……似乎买房又在挫伤财富的安全感。

  如今,房子的买与不买似乎就在财富安全的正反博弈中寻找支点。买房,扮演的角色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的核心目的还是应回归财富安全。那么更值得思考的话题或许应该在于:规范市场规则、增加投资渠道以及财富分配体系的健全等。如此一来,房子这样一个建筑名词才不至于将沉重的社会压力一肩扛起。——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