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下面一经是“来百工也”。来,是招徕、招集之义,就是要招集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人员,招集各种各样的能工巧匠。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以农业立国,所以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士、农、工、商”,士是社会的管理者,农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老百姓,工就是指这里的“百工”。
作为农业社会,工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辅助性的,重要性比起士、农而言,就要逊色一筹。但是,如果没有“百工”,社会生活就会很单调,作为社会基础的农业的生产工具也会很简陋、落后,所以还是离不得这些能工巧匠。从这一点而言,“来百工”即便在农业社会,也能提高生产率,能活跃市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乃至文化生活。我们看中国社会,发展到了宋代,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了,《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就是当时发达的工商业景象。
“柔远人也”。对于远道而来的人,要以温柔的态度予以关怀、照顾。从这里我们看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不是清代以来的闭关锁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要让别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不要盲目排外,总觉得人家是抢你饭碗的,或者总觉得人家是土老表,看不起人家。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到清朝,三千多年经过了很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为什么汉族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因为汉族不是普通的民族、种族啊!汉族的血缘根本就没法去梳理,根本就不是一个血缘来的,而是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汉族的民族认同,不是通过血缘来的,而是通过文化来的,因为大家都认同了汉民族的主体文化,逐渐大家就成为一家人了。
这就是“柔远人”的效果。现在有些地方的人,对外来人口总是有歧视的观念。在这一点上,我们成都就好,这个城市性格一点都不排外,有包容性,所以大家都愿意到成都来安居,都说成都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下面“怀诸侯也”。对于四方诸侯、封疆大吏,中央就要采用安抚的政策。怀嘛,要将他们置于怀中,有温暖入怀的感觉,这样诸侯才能安心、忠心地守卫在你的周围。孔夫子所在的周代,采用的是封建制。分封建制,天子居中央,诸侯五族分到四周,就像这个井字一样。古代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但用来比喻封建制度也很恰当。天子居中央,向四面八方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就是中央的藩篱、屏障。作为中央的天子,你必须要随时把握诸侯的动向,所以这个“怀”字,既有亲近、安抚之意,又隐含着能够随时管理、有一种完全罩住的感觉。
所以,“怀诸侯”也不是那么简单,好像是怀里抱个婴儿的感觉。古代的诸侯可不是婴儿!很多诸侯都是鼻孔撩天、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稍不注意,就会被他们打翻天印的!所以,中央天子对这些诸侯们必须是恩威并重,揽之入怀,既可以怀柔安抚,又可以严密监护,这样才可能罩得住。这有点像我们今天的集团公司、连锁店之类的企业模式,你作为总店老板、集团董事长,对你的加盟店、对分公司的管理,一方面要给他们自主的权力,同时又要揽之入怀,让他们得好处,还要全面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恩威并重,让他们有敬畏之感,这样他们才能不起二心,年年上贡才会丰富有加。
这就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我们仔细看这个结构和推衍过程,那是从内到外、从亲到疏、从近到远,层次非常分明。领导者以自身的修养为圆心,然后半径逐渐扩大,最后顺理成章地做到天下大治。这个“九经”对于国家社会的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善加体会,这是中国古代圣贤对治国之道最精练、也最朴实的总结。
我们再来看下一段:“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这一段是讲“九经”的作用,或者如此推行将取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九条治理天下国家的根本大法,每一条都有每一条的作用,只要认真做了,一定会立竿见影,关键是领导者愿不愿意去身体力行。
作为农业社会,工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辅助性的,重要性比起士、农而言,就要逊色一筹。但是,如果没有“百工”,社会生活就会很单调,作为社会基础的农业的生产工具也会很简陋、落后,所以还是离不得这些能工巧匠。从这一点而言,“来百工”即便在农业社会,也能提高生产率,能活跃市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乃至文化生活。我们看中国社会,发展到了宋代,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了,《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就是当时发达的工商业景象。
“柔远人也”。对于远道而来的人,要以温柔的态度予以关怀、照顾。从这里我们看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不是清代以来的闭关锁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要让别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不要盲目排外,总觉得人家是抢你饭碗的,或者总觉得人家是土老表,看不起人家。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到清朝,三千多年经过了很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为什么汉族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因为汉族不是普通的民族、种族啊!汉族的血缘根本就没法去梳理,根本就不是一个血缘来的,而是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汉族的民族认同,不是通过血缘来的,而是通过文化来的,因为大家都认同了汉民族的主体文化,逐渐大家就成为一家人了。
这就是“柔远人”的效果。现在有些地方的人,对外来人口总是有歧视的观念。在这一点上,我们成都就好,这个城市性格一点都不排外,有包容性,所以大家都愿意到成都来安居,都说成都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下面“怀诸侯也”。对于四方诸侯、封疆大吏,中央就要采用安抚的政策。怀嘛,要将他们置于怀中,有温暖入怀的感觉,这样诸侯才能安心、忠心地守卫在你的周围。孔夫子所在的周代,采用的是封建制。分封建制,天子居中央,诸侯五族分到四周,就像这个井字一样。古代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但用来比喻封建制度也很恰当。天子居中央,向四面八方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就是中央的藩篱、屏障。作为中央的天子,你必须要随时把握诸侯的动向,所以这个“怀”字,既有亲近、安抚之意,又隐含着能够随时管理、有一种完全罩住的感觉。
所以,“怀诸侯”也不是那么简单,好像是怀里抱个婴儿的感觉。古代的诸侯可不是婴儿!很多诸侯都是鼻孔撩天、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稍不注意,就会被他们打翻天印的!所以,中央天子对这些诸侯们必须是恩威并重,揽之入怀,既可以怀柔安抚,又可以严密监护,这样才可能罩得住。这有点像我们今天的集团公司、连锁店之类的企业模式,你作为总店老板、集团董事长,对你的加盟店、对分公司的管理,一方面要给他们自主的权力,同时又要揽之入怀,让他们得好处,还要全面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恩威并重,让他们有敬畏之感,这样他们才能不起二心,年年上贡才会丰富有加。
这就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我们仔细看这个结构和推衍过程,那是从内到外、从亲到疏、从近到远,层次非常分明。领导者以自身的修养为圆心,然后半径逐渐扩大,最后顺理成章地做到天下大治。这个“九经”对于国家社会的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善加体会,这是中国古代圣贤对治国之道最精练、也最朴实的总结。
我们再来看下一段:“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这一段是讲“九经”的作用,或者如此推行将取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九条治理天下国家的根本大法,每一条都有每一条的作用,只要认真做了,一定会立竿见影,关键是领导者愿不愿意去身体力行。
“修身则道立”,人生命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我们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色人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社会上的人我们不管,但是,只要是学习传统文化,到这里来学习国学,我们就要以古圣先贤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作为我们的追求,要不断以此标准来提升我们的精神修养。
在中国古代圣贤看来,人生最高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道。我们生而为人的最高意义,不是吃喝玩乐,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更不是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福泽绵延这些,而是像张载所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怎样才能做到这横渠四句呢?这么伟大崇高的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呢?那就得从脚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就是要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有了修身这个本钱,所谓“本立而道生”,大道就在我们的生命中体现出来了。不然的话,你当了再大的官,赚再多的钱,等到腊月三十到来,就只有手忙脚乱了。
我们看现在很多名人,活着的时候很风光的,但是两腿一伸、两眼一闭,剩下了什么?就剩下儿女亲戚来瓜分遗产、闹得乌烟瘴气了。但是,真正得道的人,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了!什么感觉啊?与大道同在嘛,大道本身不生不灭、永恒无限,学佛的就成佛成菩萨,学儒的就成圣贤,学道的就成真人,道教里面有全真道,全部都是得道真人。这个感觉多爽啊!
这一切怎么来的?都是修身修出来的。所以“修身则道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第一重要的根本、核心。如果没有修身这一条,其它随便你说得怎么天花乱坠,统统都落不到实处,免谈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