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的《长江商报》看到:远大低碳建筑公司——《长沙15层宾馆6天盖好,并称抗震9级》。真是兴奋不已!因为早先本人就写了《破解中国住房难题非技术创新不可》一文。
两文附后,请阅。
附文1:长沙15层宾馆6天盖好视频疯传 号称抗震9级
2010年11月26日 09:52:56 来源: 长江商报
建筑方称可抗9级地震,中国速度引来200万外国网友围观
近日,一段题为《中国人6天就能盖出一座宾馆》的视频在某国外视频网站疯传。这段视频共3分钟,展示了远大公司用6天时间盖起一座15层宾馆的过程,施工队紧急施工,大楼拔地而起。短短十几天,视频积累了200多万的点击量,上千条各国网友的评论。
据报道,这座建筑坐落在长沙远大城内,6月就已竣工,整体搭建使用了46个小时,装修用时90个小时。细心的长沙市民发现,这栋被老外广为惊叹的建筑,其实与上海世博会远大馆采用了同样的建筑技术,远大馆的搭建更短,只用了一天。
外国网友赞叹难以置信
记者网上发现,绝大多数外国网友对这家中国建筑公司的效率感到难以置信,名为“ocelotrevs”的美国网友表示:“这速度也太可怕了,你不过出门了一个星期,回家时发现旁边竟然多了一栋大楼!”
还有很多人留言称赞中国人的创新、团结和勤劳,认为西方国家应学习;也有人对速成的建筑质量持怀疑态度,并借机挖苦中国产品不可靠。网友形成激辩局面。
“还有一天建成的”
这座6天完工的宾馆由远大集团修建,位于湖南省的长沙市。据长沙电视新闻网报道,这座建筑在今年6月就已竣工,它的整体搭建使用了46个小时,装修用时90个小时。报道还称,该楼盘的“模块化建筑技术”是独创科技,建筑过程不但高效、节能、净化,楼盘的抗震能力更可以达到9级。
前晚,远大集团总裁办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得知,这段视频引起了网民疯传和热议时,有点诧异,“世博远大馆也是一天就建成的啊。”她表示,这段视频是远大制作的,但不是远大刻意上传到视频网站上去的。
“在世博期间,远大馆向全球媒体发放了许多资料包,其中就包括了这段视频。”该负责人否定了该视频热传为远大的高明“营销之举”。
该负责人还说:“其实,远大正在谋划修建空中城市,那才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模块化建筑一天可盖8层
早在6月10日,记者就在长沙远大城内,看到四五台起重机和数百个戴安全帽的工人像“搭积木”一样,忙碌地吊装框架性建筑钢材,力图两天之内搭建一座15层的高层钢结构楼房。而这栋楼房正是被外国网友惊叹的“远大低碳新方舟综合示范楼”。据远大低碳建筑公司总经理傅立新介绍,传统混凝土建筑50年时间就要检测,而这种钢结构建筑只要做好防腐,可用数百年。由于是模块化建筑,一天可以安装8层,工期极短。
想象一下你去酒店订房间,结果已经客满了。这时前台小姐对你说:‘请稍等片刻,我们去建一座新的就是了。’这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
——美国网友“euromann12”
这速度也太可怕了,你不过出门了一个星期,回家时发现旁边竟然多了一栋大楼!
——美国网友“euromann12”
这大楼的设计和地基工作可能花了好几个月,说是6天盖好有点言过其实。但这里真正令人钦佩的是所有这些部件都按时备齐了,以及中国人卓越的建设管理。
——美国网友“lidoz”
附文2:破解中国住房难题非技术创新不可
作者:柴福洪 http://www.sinoth.com 2010-3-7 17:32:54
[摘 要]中国城市住房价格高涨,引发许多讨论和社会怨气,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要从社会政策调整上动脑,更要从造房技术创新上动脑筋,本文重点提出技术创新,采用“中集造房技术”,以破解“造房难”,解决“住房难”。
[关键词]住房难 造房难 造房技术
中国大中城市房价高涨,高官、高级知识份子都称自己买不起房,全民心中存有怨气,房地产业有泡沫成份等等,集中到一点,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住房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形成新条件下的求大于供,住房难,就难在供不应求。
一、住房难,难在问题的复杂性
一是住房价格高,高到普通劳动者靠劳动所得积攒,一生都买不起房。二是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牵涉到40多个行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就业和整体经济走势。三是房地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城市政府的土地收入的增减。四是房价下迭,必然造成银行房贷履约率降低,发端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由次级房贷引发的。这么多的影响因素,在制定调控政策时,任何一方的利益,都要考虑,尤其是要防止房价陡降、陡升,对就业等基础性民生产生大的影响,更不能由于解决住房难,人为促成国民经济下滑与动荡。
二、住房难,也有利益博弈问题
作为中央政府,既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又要考虑满足住房消费者需求;既要考虑消费者的置业能力,又要考虑房地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城市发展规模、人口结构与产业调整升级,又要考虑城市政府的财政利益诉求;既要考虑普通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又要考虑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既要考虑国家土地法律、规范的严格执行,又要考虑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按照西方经济学“博弈论”理论,如何实现多赢,不致出现多输局面,实在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现实中的巨大难题。
三、破解中国住房难题,非技术创新不可
创新,有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类。作者认为:解决中国住房难,首先要找到破解“造房难”的技术难题,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出大量可供居住的房屋,解决燃眉之急,缓解需求压力,才有可能平息社会急燥心理。然后,从长计议,调整住房供应的系统政策设计。
(一)技术破解“造房难”。中国已经具有现成的快速造房技术,只是我国还没有运用于中国城市造房而已。
中集集团,即“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的主要产品——集装箱,就是造房的主要部件。他们已经利用废旧集装箱为荷兰等国,建造了“集装箱宾馆”、“集装箱公寓”。70%以上的房屋建造工程在工厂里完成,具体建造房屋工程工期大大缩短,工程的复杂性大大简化。如果,中国各大中城市采用中集集团制造“集装箱宾馆”、“集装箱公寓”技术,就可能向市场提供大量租住房、周转用房屋。它的好处有:
1、采用“中集造房技术”,建造住房工程工期缩短。钢骨水泥造房,一个小区开发,一般要三年左右时间,采用这种技术,可以缩短到几个月;一栋房屋原建造工期在半年以上,采用这种技术,可以缩短到几天;且无需装修,节省了个人装修时间,建完即可入住。
2、工厂与工地两个工序造房,可设计成全新样式。目前的造房技术条件下,一个小区一个设计,一个价格水平;一栋房屋一套图纸,一个价格档次;甚至一栋楼,多种户形,不同价格。采用“中集造房技术”造房,不仅住房面积等物理标准可以全国统一设计,几套图纸适用全国,并能形成新的房屋样式与模式,还可以形成新的房屋国家标准;最难控制的价格,也能做到全国统一。城市政府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批量采购等多种方法,建造低成本、低价格的“集装箱宾馆式”、“集装箱公寓式”城市住房。
造成什么式样,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要,完全可以发挥每一个人的想像力,但全国必须有一个基本国家政策标准作参考。例如:一个集装箱面积居住一人,两人两个集装箱面积,三口之家两个半集装箱面积。这三种基本面积如何设计成套住房,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与房间个数、面积分配,防热、通风、隔音、温度控制等,都是技术问题,现有技术全能解决。
3、彻底解决城市周边非国有土地开发的难题。城市周边地区,本是集体土地,不能用于城市。如城市扩张,需要征用,除法律上的征用程序外,更重要的是农村村民安置、生计问题难以解决。如采用“中集造房技术”,建造低成本、低价格的“集装箱宾馆式”、“集装箱公寓式”出租,农村村民就以租金为生,既解决了城市扩张的需要,又解决了农村村民的生活着落问题。虽然占用了农用耕地面积,但当其没有市场,将来城市人口下降时,拆除集装箱式住房,土地复垦容易,没有后顾之忧。
如采用“中集造房技术”,允许城市周农村非国有土地参与进来,城市政府就有了竞争对手,共同解决住房难问题,也就不是难事了。尤其是政府成片建造的租住房,租住私房的居住者心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定能心安理得地住政府提供的出租房了,不会急于购买房产。这种供给与心理安慰购房欲,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最有效措施。
4、“中集造房技术”,为政府创造了新的产业。城市政府,为居民提供可供居住的房屋,是现代城市政府的职责。但在现有造房技术条件下,土地使用有事实上的永久性;土地征用花费大;建造成本高;工期长;质量难控制;尤其是不能实现短期内、大规模上市,满足不了即期需求。如果采用了“中集造房技术”,以述困难全能解决。既能在短期内、大规模造房,满足人口膨胀的即期需求;又可以对土地实行50年以下的租用式使用,把土地租金与建房成本加在一起,对外出租;不仅解决了住房难题,还为政府创造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能为政府创造持久的租金收入来源,把土地一次性出让金收入转换为长期的、增值的租金。
造房部件、建房过程、管理租住,任何环节都是就业新增岗位,且每一环节的价格都能控制,防止其暴利行为。实际上对房地产业实施了结构调整,而商品住宅建设这一块,任由高收入者与房地产商去博弈,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不用问、不用插手。
5、“中集造房技术”,能够实现“居者有其屋”。造房技术创新,首先是解决眼前的需求,如果在设计上更加人性化,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整体客厅、整体房间全部实现工厂化生产,设计出多档次、多层次、多级次标准的政府出租房屋,必然能够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
致于哪部分人群有权租住集装箱房屋,由城市政府规定,且检验标准明确,好操作。基本理念是:要住房,只有集装箱式房屋可供租用;要住高档房,商品房市场任由选择。政府只能提供基本住房消费,不能满足个性化、享受型消费需求。
当然,在集装箱房屋建造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高度人性化集群设计,简化家居从购房到入住过程中的劳动量,使其居住功能齐全,缩小与钢骨水泥结构房屋的差别,“水电气”与“三网合一”等社会服务周到、简单等。实际上,这种建房模式,如工业生产模式发展过程一样,是“小作房生产”一步跨越到“生产流水线”时代。这种样式造房模式,一旦被大多数住房消费者接受,将对住房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6、“中集造房技术”,能在低碳节能上做文章。“中集造房技术”就是复合低碳技术,既不对土地造成破坏性改变用途,建造过程又没有污染;如果加上太阳能、地下水恒温综合利用技术,又能实现节能与低碳生活方式。
同时,又为中国过剩粗钢产能找到新的消费市场,把装修市场私人用工与耗费,完全商品化了,节约了社会成本,且没有减少必要的劳动与物品的消耗。任何个人和家庭消费需求,把它转化为社会劳动,都会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与财富。
为了节省篇幅,再不对“中集造房技术”优势深入挖掘,这里只是提供一种创新思维途径。其实,早在2007年,作者就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出了这一设想。
(二)政策破解“住房难”。中国城市居民住房责任不能全交给市场,其模式应该是:
1、政府对住房人群必须分类,实行差别政策,政府履行救济贫困的补位责任。社会需要救济的阶层必竟是少数,尤其是让极端贫困者和“流浪汉”也能有一个睡觉的地方。
2、住房社会保障的有效措施是全民保障。如何实现全民保障,最重要的是,收入不高,或者只是暂时收入不高,也不愿意享受政府救济的,有自食其力意愿的普通劳动者。这部分人口,占人口的比例大,其中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若是采用“中集造房技术”,三五年内即可实现全民一户有一套最低标准住房,一人有一个像样的居住场所。有能力改善居住条件的,可以实现按自己的意愿购买商品房、改善性住房,按社会需求,集装箱式住房可以逐步减少,这种房屋拆除简单,除家俱外,主要部件都能回收再利用。同时,解决我国人口众多,住房需求集中,适应2020年后,人口相对稳定的国情。
3、府提供住房保障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根据城市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合理的住房保障水平。但有一条,政府提供的住房只租不卖。
4、政府提供住房保障,不应排斥非政府力量。应该从多种渠道筹集保障资金,住房公积金要全额用于住房保障中,并合理利用。
5、住房社会保障,应建立以市级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各负相应责任的分级负责的体系。
6、将住房社会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全盘考虑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流动人口社会福利保障等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7、政府为实现住房社会保障,提供相应的配套条件。主要是修改土地使用规范,户籍政策调整等配套办法。
2010年3月7日
作者简介:
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湖北蕲春人, 经济学硕士,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