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国率先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胡锦涛同志最近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弄清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期滞后?我国政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有不少变化,但总体上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一是从资源配置来看,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突出问题是,土地、能源、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在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的手段,往往是一届政府就把几十年的土地都批出去了,结果是鼓励企业扩张规模,使得我国这么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国,还有大量的土地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此外,水、煤、电、油等能源的价格也没有放开,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总体价格水平偏低,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在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采体制下,获取开采权的成本很低,也使得价格和成本严重脱离,这种扭曲的价格机制不能反映我国资源稀缺情况,造成了资源使用中的大量浪费。
二是从市场中的主体看,政府对经济起着主导作用,并且经常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企业投资自主权还没有真正落实,其主要问题是:政府投资决策的机制不规范,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决策者不对决策后果负责。在当前的考核体制下,造成了政府追求政绩,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现象,并且由于官员任期较短,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甚至不惜引入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却投入不足。这使得我国投资率居高不下,投资结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三是从财税体制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行的分税制,出于对本地财政收入、就业的考虑,地方政府会容忍甚至鼓励一些高污染的项目。比如,我国钢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但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难度和阻力很大,因为要触动地方利益,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税收和就业。再比如,我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有偿使用,国家通过收取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体现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但是计税方式不合理。拿煤炭资源为例,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以煤炭产量和煤炭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的。一方面,由于煤炭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未与矿井动用的资源储量挂钩,不利于激励生产企业珍惜和节约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征收的资源税和补偿费标准过低,相对于资源的价格几乎微不足道。此外,相当一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占有的资源储量,是在矿业权制度确立之前无偿获得的。按照矿业权管理的有关规定,只要不发生矿业权转让,就无需补交矿业权价款。这些因素使得矿产开采企业实际上对资源无偿或近乎无偿的占用,结果就是造成了开采中的浪费严重
我国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长期滞后的根源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