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部署。今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中央如此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首先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弊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问题依然严重,而且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不安全的新问题也日益严重。其次是因为这种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遭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社会冲突增加等生态环境、贸易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的阻碍。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更让我们看到,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行。对此,胡锦涛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客观地说,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跟过去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经济总量小、经济社会长期“紧运行”和人们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忽视有关系。试想在一个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的人口大国,不可能不要高速度;在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不靠高投入、高消耗,进而也难免高污染。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进入了经济宽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迫在眉睫。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也做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惯性依然很大;从思想上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的倾向还相当严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从投入和消耗来看,投入大、消耗多仍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例如,2008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而其消耗的资源总量却达到了15%以上,其中,钢材消耗超过31.8%、原煤达到39.6%、水泥消耗达到48%,这就必然导致投入产出的效率低下。如我国万元产值能耗就分别是日本的8倍、德国的7倍、美国的6.5倍,甚至是印度的2.3倍。在过去高速发展的2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 GDP总量的10%。特别是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所以,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低价开发自然资源甚至严重的环境污染来换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进而成为任发达国家“剥削和无理指责”的低端产品“加工厂”。这种粗放的发展必然与我国的资源状况相冲突,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令人担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