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走向世界,国人均需努力


  “以路兴国”,近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此魂牵梦绕。

  “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中国地大物博……徒以交通未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1912年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感叹。

  从1881年中国自主修筑的第一条仅长9.7公里的唐胥铁路,到1909年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到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干线成渝铁路,伴随着汽笛声,承载中国民族希望的列车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驶来,一路坎坷,一路执著,一路追逐梦想……

  京津城际高铁,2008年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诞生,中国跨入了高铁时代。

  这是一个庄严而绚丽的时刻……此刻,中国高铁已不再是一个行业的骄傲,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自豪!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

  历史在那一刻定格,一个崭新的梦想却开始在中国人心中激荡!

  在卧薪尝胆、埋头苦干、奋起直追世界高铁强国的时候,“走出去”的希望种子已深深扎根中国铁路人的心底。

  卧薪尝胆中,他们时刻感受着逆水行舟、时不我待的危机感,“走出去”才能在更大的空间“会当水击三千里”,砥砺磨练,发展壮大。

  埋头苦干时,他们时刻牢记党的十七大报告用“国际化”来定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布局,强烈感受着迈入高水平的跨国企业,对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奋起直追际,他们时刻警醒自己,率先勇敢地“走出去”,趟平的不仅仅是中国高铁的希望,而将是更多“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民族产业的复兴之路。

  在中国高铁建设发展成就的感染下,全球各国正在掀起新一轮高铁建设热潮。据欧洲铁路工业联盟(UNIFE)2009年预计,到2020年,欧盟各国再加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铁建设,将新增里程约1.3万公里,高铁建设直接投资大约为6500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将达1.56万亿美元;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计划新增铁路,可以确定的约为1.4万公里,投资约为4500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1万亿美元。两者相加,到2020年,世界高铁的直接投资将在1.1万亿美元以上,带动的产业增加值则超过2.5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9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48倍。

  毫无疑问,面对如此诱人的巨大“蛋糕”,中国高铁必须“亮剑”。

  “走出去”的中国高铁,为国家斩获的不仅仅是预期的巨大经济效益。从国家整体对外战略而言,集装备制造与工程承包于一体的高铁出口更可望为中国货物、服务和资本输出带来巨大发展动力。首先,高铁是属于最适合大力发展的出口产业。因为其既能为我国创造较多就业机会,而且技术、资本密集,符合中国当前人力和资金充沛、努力推进产业升级的战略实施。其次,海外国家为引进中国高铁而向中国筹资,能够带动中国的资本输出。假如海外筹资者是靠筹集人民币资金来向中国高铁企业支付费用,将有助于形成出口(规避汇率风险)、资本输出、人民币国际化三者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第三,由于“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市场,贸易伙伴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就意味着“中国制造”能够更方便地渗透到贸易伙伴国内各地市场。“中国制造”与中国修建的道路同步扩散,这种效应在中国的某些邻国已经表现得非常显著,高铁输出将使这种效应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重演。

  事实上,中国高铁虽然系统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具备了冲击国际市场的诸多优势,也有相当多国家寻求与中国合作建设高铁,但中国高铁的“出海”之路却很难一马平川。这其中,既有传统高铁强国的竞争,也有来自政治利益、社会制度、地域文化、历史及民族问题等等不可预料的制约因素。毕竟,在国际市场,技术、资本、服务的输出,不像集市里买块豆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

  我们不能改变他人,但我们可以改善自己。

  我们不会强加给他人观点,但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

  我们无须对不友好喊出“抵制**”,但我们可以支持自己的产业“杀进去”。

  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产业提出哪怕激进的改进意见,但我们绝不能随声附和外来强加的污蔑。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英雄当自强。应该说,在推进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进中国民族产业的快速复兴崛、推进代表民族产业骄傲的中国高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810年,拿破仑说,中国睡狮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二百年后的2010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样本和分水岭。让我们拭目以待,千万个中国高铁式企业真正走向世界之日,就是国家和民族兴盛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