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沪深两市在消息面多重影响之下走出了大幅震荡的行情,盘中沪综指六十日均线一度告破,但银行股尾盘拉升又使股指从新回到均线上方。多方的努力暂时使得股指守住重要屏障,未来的走势还需要从事件的影响和热点的轮转去把握。
在基本面因素方面,决定近期走向的重要事件有两个,一是工行的复牌,二是周三晚间美联储即将发布未来两年经济形势的预测。从工行的复牌来看由于配股价格与配股比例较中行和建行来说都要少,因此抛盘的影响力预计也只停留在短期的心理层面,而且建行和中行配股复牌时行情处于下跌初段,因此可参考性降低。不排除工行事件成为主力手中的工具。比工行复牌更重要的事件是美联储对于未来两年美国经济的预测,预测数据将会关系到未来美元的走势和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进度,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美元想要深幅度贬值也会面临一定的压力。综合两个事件,股指在短期震荡过后,有望迎来一次结构性的反弹行情。
热点方面,鉴于目前物价调控的政策趋势以及医疗改革中对于药品价格的关注,我们认为药品流通领域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迎来投资机会。
从药品流通行业的现状看,行业仍然存在药品批发企业数量过多,行业集中度很低,药品连锁经营发展较慢,药品零售终端市场被人为分割,现代医药物流不发达,药品流通秩序不规范等一些突出问题。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一些地方批发企业数量过多,各省市少则数百家,多则1000多家。由于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限制了公平竞争,制约了药品批发配送业务的适度集中和高效,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实力。因此为了提高医改的效率,未来政策面有望倾向于对药品流通领域方面重组和收购的支持。
从药品流通领域的现状来看,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000家,行业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国药、上药、九州通这三家医药物流企业目前行业排名前三,但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2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重,而德国目前仅保留了10个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其中前3家占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左右。在医改的背景下,自2009年年底以来,医药物流行业的整合不断提速。至2010年8月,《2010-2015年全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草案制定。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跨地区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以及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大型医药企业。
目前国内的医药物流巨头们纷纷在各地新建医药物流中心,或实施大手笔的兼并收购。购并、重组、联合仍是未来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亮点,随着行业并购的加速,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的提升,企业规模效益也将逐步显现。上市公司因为拥有资本、渠道和品牌的优势,将深度受益于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