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自传:苦渡


    作者:郑学哲

    1969年3月终生难忘!

    乘坐红色大客与家人面对欢送的人群,小小的我是那么的兴奋。以为父母做了什么惊天大事,以至让这么多人为我们敲锣打鼓。

    车足足开了一个多小时,停在了一个小村庄。大人们忙着卸东西,孩子们则用茫然的目光注视着这陌生的世界。

    晚上,我家被安排在一户孤寡老人家住下了。这时我才知我们将永远离开沈阳,并将永远扎根在此 。

    天亮了 ,院里挤满了小孩,原来他们在从我家带来的花生皮中找花生 。

    妈妈告诉我:“孩子,农村没有吃的,他们是饿的”。

    (1)

    刚到农村没有口粮,下放户每月都得到十里开外的公社领粮。每到这一天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可以坐着马车溜达,妈妈还给我买糖吃。这一天也是我十常盼望的一天,就这样盼着一晃就盼到了开春。

    爸爸原是个工人,对农活一壳不通。无奈四处奔走想着找份工作,家里只留下了我和妈妈。口粮仅仅供应到开春,我家断粮了。

  于是我妈只好领着我到地里找吃的,当时我还能记住几样野菜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有灰菜.回家后从房东大爷家借些磨细了的糠粉活着灰菜贴饼吃.吃完没几天,脸肿得那么老高,好几天下不去.这是我打记事后记得最深的一次经历,使我终生难忘.

  爸爸是个能人,现在想起来仍令我十分佩服.当时我爸才30周岁,但在我心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奔走大半年终于在公社拖拉机站找了份工作,前提是把所有机器修理好.听爸爸讲,机器早就被砸坏了.修起来十分费劲,但为了这份难找的工作,必须将机器修好.

  于是我爸奔走于工厂与沈阳之间整整数月之久,终于修好了机器,重新走上了工人的行列.

    (2)                       

    三口之家一份工作,当时不管在何地生活都是不错的。我家也一下从地狱重回了人间,九违的笑容也重新浮现在全家人的脸上。

    一年后,下乡安置费也给到了各户手里。我家花了400元在村中央买了一处草房:前后有地、院里还有棵杏树。紧挨着院东是个沙地,好大好大,每天我与邻里小孩在沙地里从早玩到晚,玩个不停。

    我家住的地方叫北长岗子是个小村,离公社十里路。爸爸每天走着上下班,很是辛苦。每到农忙我爸就跟着拖拉机下到各大队耕地,这时爸爸就带上我,因为大队管吃的。吃完饭,我就坐在拖拉机里跟着耕地很是好玩。

    爸爸生性善交,这跟朝鲜族的民族个性不无关联。有时下班累了就跟村里的干部或站里的朋友喝上几盅,但花钱的肯定是我爸,就因这也交下了不少朋友。

    72年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家从北长岗子搬到了公社所在地刘南,这一年开春我也上学了。

   (3)

    1972年3月25日,我正在上课,耿老师将我叫到外边告诉我:“你有妹妹了”。当时我兴奋得不得了,因为这意味着我当哥哥了,同时也意味着我又多了份责任感。

    从此,小小的我每到闲时后背总是多一张笑脸,那就是我可爱的妹妹。她伴着我渡过了美好的童年!

    每到放学,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抱起妹妹亲个不够。要知道在农村一个孩子是多么的孤单,看着别人家好几个孩子叫哥叫妹的当时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我盼哪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也有了个妹妹。

    我背着她到处走,闲着背、玩着背、到同学家写作业也忘不了背着她一起去。

    就这样背着,一直背到她觉得不好意思的那一天。

   (4)

    在刘南我们共搬了三次家:头一次搬到老刘家、第二次老暴家、第三次搬到了拖拉机站院里。

    每般到一处房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刘家:我管房东叫爷爷。刘爷爷老实厚道,待人诚恳朴实,我家没少给人家添麻烦。爸爸在站里上班,家里很多活都是刘爷爷家帮干的。老暴家是年轻夫妇:干净利落。和我父母很是和得来,有事没事两家在一起吃一顿。有好吃的也不忘互相送一些,感情处得是那么的真挚。

    第三次搬家,是站里照顾。要知道60元一年房租在农村是多大的一笔开销,所以爸爸就跟站里的刘书记提了一回,没想到站里很快就给解决了。

    在拖拉机站,我家一直住到了1976年。

    (5)

    1976年,多灾多难的一年!

    唐山地震、伟人相继去世、妖人作孽。

    一切的一切都集中在了这一年。

    就这一年,我知道了什么叫电视,是学校组织学生收看毛主席追悼大会。

    无知封建的农民禁止所有人穿红戴绿,仿佛皇上去世一般 会场一片哭声,有许多年迈的老人甚至哭昏了过去,可见毛主席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

    当看到首都少先队员的穿着,校长又重新让我们戴起了红领巾。

    这一年的9月,我又经历了一次搬家。而且走的很远,很远。

   (6)

    由于语言不通,加之习惯不同,由沈阳来的200户朝鲜族始终没停止上访,我母亲也是其中一员。

    每到进城上访,家里就扔下我们兄妹俩,其中的苦感可想而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好,政府给我们安置到了苏家屯。

    搬家的这一天,拖拉机站特意出了台车,一直给我们送到了新家。

    临走面对曾朝夕相处的同事,我爸哭得泪留满面。这时,我爸已调到了城里,站里的同事与我爸彼此间依然充满着感情,尽管彼此间已分别有年。

   (7)

    换了个环境,如同换了个世界。

    换种语言就等同于换了种思维。

    一切都得从头做起。

    由于多年不用本族语言,说起话来是那么的笨拙,以至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我妈让我到邻居家借锹。我说的“借”楞是没让人家听明白,后来我才知朝语的“借”有两种说法:借东西和借钱不一样。

    还有朝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与汉族截然不同。

    朝族今天有酒今天乐,汉族从来不花额外的钱;朝族关己有余特爱管他人闲事,汉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就因此,初到新地我家在别人眼里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都说我家是朝族堆儿里的汉族人!

   (8)

    我妈见被别人冷落了的我,十分伤心。对到底上汉族学校还是朝族学校犹豫不决。

    一天,妈妈对我说:“孩子,还是上汉族学校吧”。我知道妈妈是觉得上汉族学校对我来讲更习惯一些,而且能保持住我原有的成绩,对今后更为有利。

    但从不服输的我坚决不同意。

    我决定就上朝族学校,而且一定要做出个样来让大家看看。

    起初,很累。上课听个半懂,下课还看不明白。

    班主任姓朴,对我很好,他知道我有很多消化不了的东西。下课后,就不厌其烦地给我讲。他知道我不是个苯孩子,只是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影响了我的进程。

    每到考试时,他就在旁边给我当翻译。我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总是班里第一。

    人们的印象终于变了,都知道村里来了个聪明的孩子。

   (9)

    朝文由拼音组成,字数是有限的。

    我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认,不出半年我再也不用老师帮忙了。

    这样一晃就到了77年的升学考试。

    这一天,先考的数学。因为是班主任,朴老师不能监考,他就在教室外走来走去。当我步出教室,他头一句就问我:“应用题答案”,我说:“6小时”。老师一下将我抱起,兴奋得不得了。当时我不知道,这道题全区只有两人答对,其中就有我一个。朴老师以他多年从教的经验觉得该题出得太难了,小学生很少有能会答的,没想到让我答出来了,我给他争了气。

    这样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沈阳市朝鲜族第二中学。

   (10)

    学校在苏家屯,离家40多里路所以只能住校。

    住宿生都来自农村,一个屋住5人,按年级分的,基本上同年级住一起。

    临来学校家家给孩子带了些咸菜和米,怕我们饿着。我爸特意给我打了个箱子,还带把锁,我就将带来的东西锁在了箱里。

    由于食堂伙食油水少饿得快,夜里我们就到校外拣些树枝升炉子做饭吃。大家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咸菜,围在一起,很是热闹。

    周六住宿生半天课可回家,同村的孩子一起走。

   一路上就盼着马车经过,好搭个脚。但越盼越不见影,就这样一路走着到家时也有晚上6、7点钟了。

   每到这一天,我总不忘将省下的零花钱买些糖果带到家里给妹妹吃。

   同样,每到此时妹妹也忘不了在家里等着哥哥的到来。

  (11)

   她长高了,也懂事了。

   这一年她5岁,就读于我念过的朝小学前班。

   离开哥哥的她也知道自己走着上学了,放学后还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令妈妈开心。

   由于两地生活,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很是辛苦。

   看着妈妈劳累的身影,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恨不得马上长大以尽我的一份责任。

   所以,回家后我尽量多干些活以帮妈妈减轻一些负担。

   一年尚短何况一日。

   我偷偷留下妈妈给我的零花钱,重新踏上了返校的路程。

   (12)

   高分入校,我当上了班长,从此也多了份自信。

   在班里以至年级,我也是拔尖的,唯一影响我的就是朝文。我也没什么办法,字能认就不错了。

   巧得很初一班主任也姓朴,家在外地也住宿。

   听说78年恢复高考,他也在准备着功课。

   每天晚上他就将我们住宿生召集在一起,边给我们出题边复习着他的功课。

   现在想来,我能有今天也得益于他的关心与照顾。因为当时的学习风气并不浓,是他超前的意识帮了我们,使我们受他影响也重视起了学习。

   每天放学前他总是给我们出道题,谁做对了才让回家。每到此时,我总是第一个走出教室,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朴老师终于在78年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开原朝鲜族师范学校。

   我们所有同学都为他感到自豪。

   他是一个好老师,我永远忘不了他!

   (13)

   78年7月,初二以成绩为准将我们为分快、中、慢三个班。

   我被分在了快班,并又一次被选为班长。

   这一年学校组织数学竞赛,我拿了第一名,市统考在年级也名列前矛。

   这样的成绩在我们村所有学生中是独一无二的。

   放假回家看着装满书包的奖品,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也实实在在出了一口多年憋在心里的恶气,因为我为家人在村里人面前争了光。

   (14)

 

 79年我家落实政策重新回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省城——沈阳。  

 面对车水马龙的城市,我有些眼花缭乱。  

 一切如同做梦一般。揣着满天飞月票,我到处逛,一切是那么的清新。   今天抓人认地那么准跟当时闲逛不无关联。   省城大街小巷没有我没到过的地方。  

  当时我心想:“那么多人都没走,为什么非得让我家到农村遭了10年罪”,我百思不得其解。  

 (15)    

 我转到了沈阳市朝鲜族第一中学,这是所省重点中学,师资学苗都要比农村强。我妈拿着我在朝二中得的三好学生及各种竞赛第一名的证书给校长看,校长就是不同意我到快班,最后勉强将我分到了中班—初二.五。

 由于成绩好我又被选为了班长。  

 初二.五班,学生很杂,明廉、珠江、西塔、郊区都有。  

 学生大概分为两派:西塔和明廉。  

 由于文革遗风,我班陷入了势力争斗之中。  

 西塔人自以为是正宗的市里人,瞧不起包括明廉在内的大部分城市农业人口和近郊的农村学生,这两拨人放学后经常打仗。以至于后来,在西塔只要见到农村学生,见一个打一个;西塔人也不敢到明廉和珠江来。  

 我却例外,我的同桌是西塔人。

 由于经常与高年级学生混,惟独他两派谁也不敢动,我借了他的光。  

 我俩关系很好,每次考试他都抄我的,所以成绩一直不错。  

 我家在明廉加之是班长,明廉人也不为难我,所以初二这半年过得挺好,一直相安无事。  

 (16)   

 初三这一年我考入了快班。    

 班里一个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   

 中等个,圆脸,梳两条粗辫子。美倒是谈不上,但显得却是那么的端庄大方。    起初我只是与他人相比能多瞅她几眼,到后来不瞅都不行了。   

 下课了,她不走我不动,就想多听听她说的话和她响铃般的笑声。

 回到家,满脑子就是她,说啥也睡不着。   

 每天上学,我总是第一个到校,为的就是给她擦桌子。   

 看着比别人干净多了的桌椅,她有些莫名其妙。但时间一长也露陷了,因为她终于看到了我异样的目光。那眼里,充满了激情、渴望、和期盼。我终于挺不住了,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知道,我为她正遭受着难言的折磨与煎熬”。 

“我思娇媛倍思缘,娇媛忸怩勾人心。娇媛孰知情之苦,赍志而没非所愿。问君愿否寻知己,切莫忸怩直速言”。   

 送走小条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但另一颗心又悬了起来。   

 时间过得是那么的慢。我在等待着她的回音。   

 一天,两天,三天......   

 终于来了。   

 这一天,她来得比我早,一句话也没有。   

 她扭着头憋红着脸,将我写的条放到我的桌上,一股烟似的走开了。   

 当大部分同学都到了,她才慢慢地步入了教室。   

 我明白她的意思,但一直没停止檫她的桌子,直到我俩从一个班分开为止。

 后来听说她嫁给了老师的孩子,老公跟我一样也是警察。   

 毕业后我们见过一面,谁也没提当年的事。

 但我对她的感觉依然如故,因为我仍然爱着她。    这就是我的初恋!

 (17)         

 高中生活开始了。  

 根据学习成绩我们被分为两拨:九年生和高中生。  

 九年生毕业后直接给个高中毕业证。  

 学校仍然混乱。  

 我校学生大部分乘坐电汽车,车上扒窃现象严重,作案人大部分为我校学生。  学校不知接了多少群众来信,有一次《沈阳日报》社将群众来信直接转到了我校。  学校将信贴到了板报里,并就此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  

 警察不时从学校抓人,没几天又将他们带回来开批斗大会。胸前挂个牌子上面写着:盗窃犯某某某。他们被剃成秃子,反绑着手,低着头。我从心里为他们感到难过,因为其中也有我的好友。  

 怨谁呢?谁也不能怨,路是自己走的。其中有些人至今跟我处得都不错,他们并不是象别人想像的那样坏。他们也有各自的原因,但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平常唠嗑他们也如此认为。  

 现在有些人过得比我还好,其中还包括偷过同学自行车的人。  

 好与坏是何标准,有时还真难分得清。  

 当时的好学生现今有时还得求助于当时的所谓坏学生,此现象现今比比皆是。  升官发财有时不见得非得靠真才实学,这就是当今社会。  

 我发自内心为这些人感到高兴,因为他们靠自己让社会重新认知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是吗?   

 (18)       

 送走九年毕业生,学校安静了许多.我们又要面临分班了.这次分班不同以往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前程,是人生的一次抉择.到大专班还是中专班,我一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由于为了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浪费了不少精力,加之刚回城家里仍未摆脱困境,回家除了学习还得帮家里干活,因此学习成绩已大不如前.   

 考大学固然不错,但学制长,家里还得多花不少钱.同时我对自己能否考得上也信心不足. 考中专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学制短.早毕业早工作早挣钱.早为家里减轻负担.   

 对考中专我信心十足. 经过反复思量我报了中专班.   

 这届高二统一住校.   

 面对大专班仿佛大学生般拿样的同学,我心想:“考不上,你们还如我呢,走着瞧吧”。   

 我开始一门心思学习,并坚持着身体锻炼。   

 那夜夜不灭的灯里,始终闪动着我的身影;公园跑动的人群中也能见到我的面容.   

 这一年,我以轻松的成绩考入了沈阳市人民警察学校.    该校吃穿不花钱是我报考的主要原因.   

 到校后,我在给医大同学的信中写到:“我以考入中专为耻;但以成为警察为荣”。   

 后来,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