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进行的纳米创业


从案例中看,龚岩的创业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也只是独守了自己的技术专利而已,成立了100%控股的专利权。
暂且不讨论老师与学生在这几次创业过程的是是非非,针对在学术环境下,如何从事技术创业进行讨论。
在校园这样的学术环境下,技术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拥有大量的学术资源和氛围,但是在学术环境下,技术创业也存在一个不能回避的致命伤,那就是技术达到创业水平后,而技术的开发者往往不具有商业运作和销售方面的知识,只有与人合作寻找风险投资进行规模生产,进而产生社会效益。
案例中龚岩恰恰缺少的就是营运的管理和人脉的资源,在最后龚岩貌似一朝被蛇咬的心态,固守着清华守信这个研究院。
这就不得不说到寻求合作伙伴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都清楚,人不可能面面精通,寻找一个能和自己互补长短的合作伙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学术环境下产生出来的技术性创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商业运作才能创造出价值并实现其价值,往往技术创业者难以达到这一层,一方面也是社会创业氛围和机制的缺失,没有专业、诚信的技术创业商业运作公司,另一方面也是学术环境下创业者普遍存在着只管技术,不管运作和销售的通病。
就案例中所反映的来看,其实,在创业初期,如果能过将技术予以专利注册,明确技术专业的参股价值,并制定相关为后续技术发展创造便利的条款,事实上反目的情况还是可以避免的。
同时,技术创业的管理存在诸多难处,比如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这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其次,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并对技术创新的专利性保护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另外,在技术创业过程中,对技术的后续发展、完善也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如何从技术创业的管理转化为商业运作、规模化生产的过程对创业者既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就像微软的比尔.盖茨,创业初期也是主要依靠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开始起家,通过完善的商业运作和技术更新,不断的创造并实现着微软的价值。案例中,技术创业的早期发起人是谢建勋,并不是龚岩,说明谢建勋应该是有着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战略眼光的,如果大家在早期能够较好的分工,不过分的注重技术偏好,而职责明确的话,或许纳米汽油会很快的驶上它应有的快速轨道。
最后,针对技术创业过程中的技术偏好问题做一探讨,其实也是管理学范畴的问题。技术创业的创业者往往认为有技术为王的思想,往往是技术的核心任务在研发团队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指挥整个创业过程,事实上,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并不需要亲自参与核心技术研发,但要对核心技术拥有强大控制力。比如在后期的管理分工中,如果创业者对技术的研发事必躬亲,那么必然影响其在商业管理中的精力,技术偏好是作为一个创业者直至后期领导者的大敌之一,难以逾越这个鸿沟的话,那么技术创业者只能是技术团队的研发核心,而远不能称为技术型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