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藏节,苗王主持起鼓仪式
人要脸,树要皮,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是一件好事。但不同的企业态度是不同的,认识的层次也不一样,更有甚者,将树立企业形象与广告混在一起。所以,我们看到,广州亚运会一开幕,大大小小的企业眼光齐刷刷地转向岭南。但有些企业,虽然也没有放弃亚运会这个很好的营销舞台,但同时仍在默默地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保护文化的工作。
前几天,远在贵州的一位朋友给我发来邮件,向我讲述苗族鼓藏节的盛况:2010年11月,适逢苗族最盛大的节日——“苗年暨鼓藏节”,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载歌载舞喜迎节日的景象。
周边村寨前来参加起鼓仪式
我是在今年5年赴贵州参加“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能数字化保护”项目组的活动期间与这位朋友认识的,也因为此行加强了对利用影像技术保护苗文化的认识。在这期间,我拍摄了大量照片。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朋友所在的这个项目组最近再次深入苗寨进行影像数据采集,用影像记录这12年一次的苗文化魅力。
芦笙舞采访过程
苗族鼓藏节12年(或13年)经历一次,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此次,项目组将对苗族鼓藏节活动进行深入、系统、科学的影像记录,并整理成动静态影像数据库,对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对于这个项目组的具体工作,我以前在博客中多次介绍。早在今年5月,佳能(中国)启动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邀请非遗专家、人类学、民族学、舞蹈艺术研究、美术研究等相关领域影像专家再次聚焦非遗文化保护。作为影像技术领导厂商,佳能把影像优势延续到支持文化保护的公益行动中。通过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佳能用影像记录并呈现这些承载着苗族历史、文化、情感的无形文化,不仅能帮助苗家儿女还原和珍藏这些来自祖先的记忆,更能够让更多人通过影像领略苗文化的魅力,感动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深厚内涵。
苗寨中的节日气氛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项目组穿行1万多公里,深入贵州黔东南地区16个县市,用尖端的影像技术全面、深入、系统、科学地记录了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这是继2009年佳能(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又一次对非物质文化的抢救行动,再次用“影像公益”践行一个优秀企业公民参与社会贡献的承诺。
朋友在邮件中向我自豪地介绍说,他们的项目组已经完成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绣、芦笙的制作、芦笙舞4个项目的非遗影像数据库的整理工作。在本次对“苗年及鼓藏节”的数据采集后,佳能(中国)会将整理完毕的所有珍贵影像数据资料无偿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用于未来的保护性研究和传承。
同时,佳能(中国)还将从采集到的数据中精选出最具震撼力的照片和感人视频,利用佳能影像的独特魅力,将高山深处的感动,呈现在世人面前。力争将影像文化的感动传递给更多公众,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以唤醒公众对濒危文化的保护意识。佳能(中国)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更多公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共同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以下是今年5月我在贵州西江苗寨拍摄的一组照片:
1.从此处前往我们住的苗王家
2.我们在观看苗族表演
3.项目组成员绕有兴趣地戴起苗族服饰
4.精美的苗族服饰
5.我们欣赏苗银煅制技艺
6.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7.在苗王家的餐厅用餐,将这些桌子连在一起,摆上当地美食,就是著名的西江长桌宴了。
8.苗王家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