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人们上演“婚姻保卫战”之后,多地政府开始主导“菜价保卫战”。
《北京晨报》的消息说,针对近期全国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福州、昆明均出台稳定菜价的措施。其中,福州在全国首发蔬菜限价令,对6大超市大宗蔬菜实行最高限价,哄抬价格最高罚款100万元,而6家主要超市的80家门店已全部将菜价调至政府指导价之下,4种大路菜的降价幅度两日间普遍达到15%-50%。昆明则出台紧急通知,启动蔬菜价格日报制。
因为发动了一场“菜价保卫战”,福州市获得了“双赢”:其一,荣膺“中国第一个政府干预、控制菜价的城市”称号;其二,赢得了福州市民的肯定。
“福州效应”后,辽沈媒体开始关注“限价令”在沈阳实施的情况。然而,记者调查的结果令人沮丧:“很多沈阳市民翘首以盼,希望也能出台”的相应措施,或难实施。
与“很多沈阳市民翘首以盼”的心态相反,事实上,我们对福州发动的“菜价保卫战”,本能地选择了谨慎观望的态度。原因有三:一,这次价格干预主要通过对特定蔬菜种类集中货源供应、补贴经营者的方式实现,福州方面称“并没有损害市场经营者利益”。然而,仔细研究新闻报道,我们发现当地蔬菜市场的供应方有集中囤积、短线炒作、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行为,这些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行为,应依法予以惩处,而非补偿。二,用政府补贴代替市民支付菜价,眼下看似乎提高了市民的福利水平,但本质上还是由市民的财税在承担菜价。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补贴行为,是否可持续,能够对抗市场多久,存疑。三,当地政府将此次菜价补贴对象为市属国资企业,这种“老子补贴儿子”的做法,存在一定的经济和道德风险。
随着严寒季节的到来,蔬菜价格必然有所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沈阳是否选择跟进“菜价保卫战”,须实事求是,谨言慎行。
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在一个竞争相对充分的市场,比如蔬菜生产和供应市场,“限价令”几乎是一种效率最差的政策选择。因为指令性的价格管制,扭曲了资源分配的市场选择方式,不但损失了效率,而且损害了公平;一旦实施后,再恢复到正常的市场调节机制,异常艰难。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蔬菜”的历史,殷鉴不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选择“菜价保卫战”,实乃治标之策,而选择蔬菜生产、运输、供应等环节的“大会战”,再佐以税收调节、土地租金等倾斜措施,方为治本之策。
好在,由福州市政府主导的这场“菜价保卫战”,暂定为期两个月。如果从“战役”短暂性的角度看,毕竟有上述的“双赢”,也算成功之举。但从“战争”持久性的角度看,则必败无疑。从短期看,菜价疯涨不排除季节因素、极端天气、种植结构甚至囤积炒作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从长期看,中国正在加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直接导致了土地、生产、劳动力以及流通各环节等成本的大大提升,而无论是土地租金上涨、地理运距加长、农村劳力减少……所有的这些,在中国迈向城市化的过程中,必将以蔬菜(也包括粮食)“高价”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逻辑,从美、日、韩等国家菜价(粮价)上涨的经济史中,都能得到验证。
虽然不能改变蔬菜价格长期持续上涨的规律,但我们可以做到减缓迅速上涨的势头。这其中的政策选择,至少可以包括用科技提升蔬菜品质和产能,对菜农实施资金直补,降低蔬菜物流成本,搞好“农场市场对接”、“农场超市对接”等。
“菜价保卫战”:一场必败的战争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