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军攻“美苏”


    欧洲最大的电器零售商Media Markt进中国了,起了个中文名,叫“万得城”。

    这个中文名挺让人费解。北美最大的电器零售商Best Buy到中国叫“百思买”,大家都理解这是音译,而Media Markt怎么也读不成“万得城”。我想来想去,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为了在气势上压过百思买一头,你叫百思买,我叫万得城,万比百大多了。还有一种可能这个名称是合作伙伴富士康出的主意。Media Markt进中国采取了和富士康合资的形式,富士康占股25%。电子制造龙头富士康现在力图向销售渠道渗透,郭台铭先前已经启动“万马奔腾“电器超市,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培训大批富士康员工回家乡创办电器零售店;而和Media Markt合作的万得城,和万马奔腾一样,都成了富士康渠道规划的“万”字辈。只不过万马奔腾是下探五、六线的城乡市场,而万得城是上占一线大城市。

    万得城的名号起得比百思买响亮,但这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万得城在中国真正的对手不是国际巨头百思买,而是本土的国美、苏宁。百思买当年宣布进中国时,据说一度让黄光裕、张近东寝食难安,但5年过去了,他们仰天大笑,发现“帝国主义”原来是纸老虎,没有动得了他们分毫。现在的问题是,万得城又进来了,这家以德意志的严谨席卷欧洲的电器销售巨头,它能在中国市场攻破“美苏”霸权吗? 

    从商业形态考虑,我倾向于把万得城、百思买归为一类,把国美、苏宁归为另一类,双方之间的竞争就是——“百万”大军攻“美苏”。这是一种透明商业文化对混沌商业文化的竞争,也是一种“他信”消费文化对“自信”消费文化的竞争。这场大战的走向,将决定着中国消费者未来拥有什么样的消费环境。

    我从来没有隐瞒过自己对国美、苏宁商业形态的不满意,它们主导的是一种不透明、缺乏信任感的消费文化。国美、苏宁的商品你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底价是多少,都要靠真真假假的讨价还价。国美、苏宁凭借着混沌的价格体系,成功地掩饰了自己的利润空间,尽管它们总是大做广告宣传自己低价,但实际上大量的商品价格都是高于其它销售渠道。

    在国美、苏宁购物顾客无法相信别人。由于它们通常是将场地出租给不同品牌的厂商,并由厂商自己派人促销,所以顾客听不到客观的导购意见。尽管商场营业员穿着同样的马甲,但他们要么是三星的人,要么是索尼的人,要么是海尔的人,要么是TCL的人……你能相信谁?不被误导就不错了。曾经有位朋友去国美买液晶电视,我建议他选择可读取U盘的电视,这样网上下载的一些高清电影就可以用U 盘拷到电视上看。国美某品牌的促销员拉着他说我们的电视支持U盘读取,等电视买回来一试才发现被忽悠了,这款电视只能通过U盘播放图片而不能播放视频。在国美、苏宁,你只能相信自己,而无法相信营业员。

    而万得城、百思买则是另一种以透明、信任为基准的消费文化。所有的商品只标实价,并由商场员工为顾客提供不带偏颇的导购。你可以相信它的价格,你可以相信它的推荐。而在国美、苏宁,价格是可疑的,推荐是可疑的,这使得每次购物都像是一场勾心斗角的游戏。

    到目前为止,人们看到奉行透明消费的百思买在奉行混沌消费的“美苏”霸权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但我始终不相信中国老百姓买东西就是喜欢打闷包。百思买5年没起色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它竭力把自己包装成走高端路线的品牌,这吓跑了对价格敏感的主流消费群体。苏宁、国美没那么便宜,却拼命说自己很便宜;百思买没那么贵,却拼命说自己很高贵。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

    但万得城不一样,他横扫欧洲14国靠的就是闻名遐迩的低价策略。百思买曾经哀叹:中国人贪便宜的心理怎么就是改不过来,而对万得城来说,这就是自己最好的顾客。

    11月17日,万得城进军亚洲的首家旗舰店就将在上海淮海路开业了,这将是一个占地13000平方米、供应45000 种电子产品的“巨无霸”。万得城的目标是2年内在上海开出10家店,5年内在中国开出100家店。万得城要和国美、苏宁对抗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美苏”两位老大几乎可以左右一些本土生产商的价格体系,万得城要贯彻它全球统一的低价策略更是风险重重。但我希望万得城能在中国战稳脚跟,因为我更欣赏那种建立在信任上的透明消费文化。